Wednesday, November 28, 2007

假如要用一句話來串連2006年台灣EMBA領域的變化,那莫過於5個字──「新人新氣象」。

2006年度最受喜愛的EMBA:政大連續兩年奪冠

文/
2005年12月 天下 雜誌
假如要用一句話來串連2006年台灣EMBA領域的變化,那莫過於5個字──「新人新氣象」。

今年非常罕見,引領風騷的幾所主流學校,不約而同一起換了執行長。包括政治大學EMBA執行長張士傑、台灣大學EMBA執行長李吉仁、台灣科技大學EMBA執行長葉瑞徽、成功大學EMBA執行長蔡明田、東吳大學企業管理系主任黃家齊,都是新人新任,負責為明年EMBA的課程走向掌舵。

這些新任執行長各有不同背景。有的是精算財務出身;有的以策略管理見長;有的具工程實務色彩;有的以人力資源為強項。談起明年的願景時,結合各自專長有不同發揮,但相同的都是一腔熱血、滿腹理想,要為台灣的EMBA教育貢獻心力。

不過,在他們一展長才之前,不妨先來看看各自的起跑點。誰是今年台灣最受喜愛的EMBA?

台灣EMBA的發展即將邁入第一個10年,就像所有成熟的市場,學生對課程不再只是被動地期望,而是更多具體的要求,並直接表現在入學抉擇上。

排名大洗牌

這個趨勢很強烈地反映在今年《天下》雜誌調查中心與《Cheers》雜誌共同調查「2006年度最受喜愛的EMBA」的榜單。除了政大EMBA繼去年後,今年繼續蟬聯冠軍外,其他學校的排名幾乎都發生變動,與去年不同,就像經過一場大洗牌。

其中,台大由去年的第3名躍居第2,原來的第2名交大退居第3。南台灣的中山大學、成功大學則緊接著第4、第5,比起去年分居第8、第6,排名大幅提前。

清華大學第6,至於去年同列第3的台灣科技大學與中央大學,今年排名下滑到第7、第8。中原大學維持第9,私立大學中的元智第10名,成為今年首度進總排行榜的新面孔。

質量並重的調查

今年是《天下》雜誌與《Cheers》雜誌連續第4年針對台灣的EMBA課程進行調查。與往年比較,今年調查有3大特色格外不同:第一,參與調查學校與學生人數,雙雙創下新高。今年共有15所學校回收問卷數跨越門檻,進入排名比較。超過3,500位在學生與畢業校友對課程表達評價。

第二,企業經理人就讀EMBA意願的調查範圍,首度從1000大企業擴大到3000大企業。最後有效問卷數達到704份,打破歷年紀錄。

第三,調查品質除了「量」的擴張,更包括「質」的提升。不論是在學生與校友,或企業經理人就讀意願,每所學校都要達到最低票數標準,才能進入排名,避免少數人即可決定一所學校的成績。另外,今年評分的面向也較過去更細緻、完整,種種努力都是為了更真實、無偏差地呈現調查結果。(關於調查執行說明,請見23頁)

同樣都叫「EMBA」,如何能賦予它更多獨特內涵與客層切割,在這個愈來愈廝殺的舞臺上維持地位?「特色競爭」成為各校苦思建立EMBA競爭障礙的首要途徑。

這份排行榜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連莊第2年的政大。政大的成功之道,在於將感受市場脈動,轉化自身缺點為優點的能力發揮地淋漓盡致。

政大:分級區隔,強調 soft skill

政大是台灣最早的商管學院,師資、形象有長期口碑是最大優勢。這次調查中,政大在3000大企業經理人的就讀意願上明顯超越其他學校,一舉把政大推上榜首寶座。

不過,歷史悠久沒有成為政大改革的包袱。「產業不做研發,就沒有差異化。教育也是一樣,」政大EMBA執行長張士傑說。政大商學院院長周行一是主導研發的旗艦,每週一早上8點半,由他固定召集會議,討論現況,提出改進。

政大商學院編制8系1所,好處是陣容堅強,但是開課多而分散。因此政大將課程與組別整合,簡化成三個大班。張士傑進一步指出,在這個架構下,明年計畫增開一些創新、高附加價值的頂級課程,規畫上課時間是隔週上課,方便中南部的高階主管,招生腹地從台北對焦全台灣。

過去有學生抱怨,一個班級裡有CEO又有一般主管,經歷與需要落差太大。政大就率先將班級分級,去年把EMBA報考年資從大學畢業後8年向上拉高到10年。另外增設"Advanced MBA"給工作經驗只需要2年的年輕上班族。讓菁英班級更菁英,普及更普及。

張士傑本身的專長在公司治理,對管理知識以外的"soft skill",特別重視領導力與道德。「EMBA只教怎麼賺錢的話,是不可以的,」他認為。

政大在課程中除了傳遞經營知識,更少見地強調價值觀,增加一般管理與非營利事業管理組的同學交流,「經理人看到非營利組織的同學不為錢而熱情工作,對他們是有影響,」張士傑指出,對於管理道德的堅持,院長周行一曾公開表示,不希望教授逾越分際,擔任學生公司職務,尤其是介入經營。「我們不能只教ethics,自己卻不講,對不對?」張士傑說。政大校風較保守,展現於老師以身作則,因為全球資本主義的嚴重問題,癥結就是誠信。

前兩年就展開大改革的政大,帶來的正面效應還在持續發酵。今年成績緊追在後的台大,分數只有些微差距。對於如何帶給台大更大、更快的突破,精研策略管理的台大EMBA執行長李吉仁,顯得胸有成竹。

1997年開始招生的台大,首創台灣的EMBA課程,明年進入第10屆,這也是台大EMBA改頭換面的關鍵年。

台大:全面個案教學,創新創業為主軸

台大EMBA執行長李吉仁認為,真正促使台大EMBA變革的動力,是放眼於更大的時代意義:台灣企業需要突破、升級、國際競爭的急迫渴求。

李吉仁分析,10年中,不管是台灣的經濟結構、產業遊戲規則、經理人面臨的考驗,都跟10年前大不相同。就台大自己而言,「同樣的商業模式用了10年,沒有不折舊的,」他說。當然這背後還有更長遠的眼光與企圖,他希望藉由一連串新作為,回答另一個嚴肅的問題:「未來10年,台灣該提供什麼樣的高階管理教育?」

因此,對明年即將進來的新生,台大打出3大全新的訴求:

第一,全方位個案教學。台大計畫將哈佛商學院行之有年的個案教學法,全面導入各項課程。除了今年暑假,包括李吉仁、管理學院副院長曹承礎等,連同政大、台科大共11位教授到哈佛取經個案教學法外,台大更積極促成哈佛為台灣教授增開第2梯次訓練課程。明年1月,台灣將有40位教授前往受訓,作為實踐個案教學的種子部隊。

就老師來說,「這是教學思維的全面翻轉,」李吉仁認為。個案教學的精神在強調互動討論,以學生取代老師為中心。目的不僅在把實際決策情境搬上課堂,幫助學生將管理知識內化成自然的判斷,另一層意義,也宣示台灣的EMBA教學不自外於國際潮流。

第二,將原來套餐式課程設計增加更多彈性。原來必修8門課,可能改為從12門課中選10門,其中5門為必修。總學分數也預計從目前42學分向下調整,透過重新安排,達到總學分數減少、可修習課程增加的雙重目標。

第三,有感於台灣現在各產業都需要創新、創業、變革精神突破成長瓶頸。「我們一定要有一個組來前瞻台灣未來產業的發展,」李吉仁說。他特別在科技創業組中強化生物科技產業管理,並帶入外界創業資源,形成一個串流知識、資源的平台。

這些行動會為台大EMBA帶來哪些實質影響?當然還需要時間觀察。在3000大經理人的問卷當中,最多企業經理人希望報考就讀的學校是政大,其中高階主管(副總經理及CEO)最想就讀的學校是台灣大學,超越政大,仍佔有最頂尖的金字塔位置。

不過,台大與政大在校友滿意度、3000大經理人的就讀意願、10項全能分數評價中,差距都極為微小。兩所學校自覺產品與眾不同,3000大經理人卻覺得台大與政大EMBA無分軒輊。(詳細分析請見36頁)

今年交大排名第3,不過,與其說是名次下降,倒不如說在政大、台大兩強爭霸的效應下,交大出現更明顯的市場區隔,也贏得口碑。

交大以科技業為後援

交大給人的印象,始終脫離不了2個關鍵詞:新竹與科技產業。本身從交大畢業的交大EMBA執行長楊千,也非常善於運用這兩項資源。

從考試過程開始,交大就跟其他學校不一樣。交大別出心裁,最後一關口試6位委員中,只有2位是學校教授,其餘4位都是企業家,像台積電總執行長蔡力行、前中華電信董事長毛治國、聯強國際執行長杜書伍、建邦創投董事長胡定華等都曾擔任口試委員。口試採多數決錄取。

楊千解釋,增加「社會賢達」人士的理由,是希望避免單一學院派觀點,還有更精確地評估學生素質,畢竟教授很難全盤掌握每家公司的分量與表現。為了這項設計,楊千還得煞費苦心,巧思安排每一屆的口試委員,避開與學生間有競爭或利益關係,免得出現「台積電總經理面試聯電經理人」或「自家老總面試自家員工」的尷尬場面。

交大的學生,約4成左右來自科技業。楊千指出,明年計畫直接錄取初審跟筆試前18名。減少需要口試的學生,就可以花更多時間了解他們。

相較於政大、台大,交大的在校生與畢業校友,歷年來都展現超高的滿意度。這跟交大集中上課的逆向思考策略很有關係。

像政大、台大招生人數都超過百人,固然對學生擴展人脈、異業交流有所助益,但楊千反而認為,培養「生死與共的革命情感」才是交大的訴求。因此交大完全不減免必修課,時間也集中在隔週六、日,建立同學間的高向心力。

智旺科技副總經理張勇毅,在政大EMBA第2屆畢業後,又考進交大EMBA,現在是二年級。「政大師資以商學院居多,但交大請了很多科技業校友來演講,實務經驗很寶貴,」這是他在課程上感受到的最大差異。另外,「交大同學感情確實比較熱絡。」

新竹科學園區固然是交大主要的學生來源,不過交大全力克服地域限制。今年除了擴大整修位於台北火車站附近的校區,在台北上的課增加到一半,3門必修與全部選修課都可以在台北上。

不只是交大,今年南台灣的中山、成大排名大幅往前竄升,他們同樣非常積極進攻北部市場。

中山今年與長庚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共同打造「亞太營運管理EMBA聯合學程」,在長庚上課。「我們總要切入台北,」中山大學EMBA執行長方至民說,藉此一舉兼顧北上與國際化2大方向。

中山、成大積極北上

「成大不該在政經中心缺席,」成大EMBA執行長蔡明田的看法一致。成大今年擴大對台北招生,借用台科大的教室上課。而且只要在台北上課的人數夠,就在台北開課。現在平均一學期有4門課在台北。

一面精耕在地族群,一面北上,是中山與成大的共同策略。像成大EMBA為南科工作人量身打造的科技管理組,只要求大學畢業5年後,1年工作經驗,幾乎是各校中對工作經驗限制最短的。目的就是提供南科基層研發主管方便的進修管道。

北部市場看來飽和,但是中山、成功老字號國立大學的招牌還是有吸引力,像中山在台北的校友有6、70人,號稱「北聯幫」。大華投信投資理財部副總經理張幼綺也是其中之一,每兩週從台北飛去高雄上課一次,已經持續1年。

張幼綺看重的是中山商管學院歷史僅次於政大、台大的傳統。一方面,南部校園幫助她在繁忙工作中,能夠「換個環境調整心態」;另方面,一直生活在台北的她,第一次有機會把人際關係擴展到南部,尤其同學中很多是白手起家的企業主,眼界、見識都收穫很多。雖然每個月多出超過台幣1萬元的交通支出,「我還是覺得很值得,」張幼綺認為。

「TOP5」的學校各自使出渾身解數,爭取企業主與中高階主管的青睞,然而6到10名間的學校,也有幾家值得注意,像清大,就從去年第10名竄升到第6。

清大與交大比鄰,起步較晚,規模也較小,一直很難不受交大排擠效應波及,然而幾年下來,逐步建立自己的特色。譬如,為了彌補師資不足,清大採取「團隊教學」,有些課程由企業界人士與學校教授共同教授,例如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長薛明玲、台積電全球銷售副總經理金聯舫,都屬於清大的「業師」群。

另外,清大EMBA執行長陳鴻基指出,為了讓EMBA、MBA與產業三者間有更密切的連結,清大首創由EMBA班來「認養」MBA同學,提供實習機會,也擴大互動的社群。

元智、中原以利基突圍

私立學校中,今年則以中原、元智2所大學突圍。品牌上,私立大學不免有先天劣勢,但是這兩所學校能夠出線,說明他們的經營模式奏效。

元智近年來在對外合作上頻頻出擊,又是教育部「5年500億」補助名單上唯二的私立學校,知名度大幅提升。不過,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所長沈仰斌笑稱,元智還是「全國最物超所值的EMBA」,因為念完元智EMBA的學費只需要台幣33萬元,大約是政大、台大的三分之二。

既然是企業辦學,元智把市場機制引進教學。沈仰斌指出,譬如選修課,至少要10人以上才開得成。如果超過35人以上選修,額外給老師2萬元的「課程規劃費」。元智還讓老師選擇將EMBA列入正常9學分的教學負擔中,一年最多只能教3門,提高老師教學的誘因。

元智並策略性地延攬名師助陣:例如王志剛、李高朝、許士軍,強化對學生的號召力。

今年開始,元智把課程集中到週一到週四晚上,以及週六白天,但週五晚上不排課,推出「EMBA」之夜。因為沈仰斌覺得台灣的經理人「很缺乏國際社交知識」。他乾脆請來專家講授國際禮儀、國際標準舞、高爾夫球、品酒等,不計學分,讓同學自由參加。

對比元智的活潑,同在中壢的中原大學,有教會學校的沉穩。這次調查中,中原的在學生與校友,對「教師素質與教學」以及「個人目標達成」2項滿意度的評分都是最高。前者的4個細項指標中,有3項排名第一。

這是中原大學企管系主任諸承明十分引以為傲之處:中原大學由企管系獨力辦理EMBA,但是21位專任教授中,11位具有正教授資格,在私立學校中確實顯得難能可貴。

為了因應愈來愈多企業必須兩岸布局,中原獨創「全球台商研究中心」,請來前陸委會副主委高孔廉擔任講座教授,借重他的網絡,每年帶學生到對岸參訪。中原企管系教授呂鴻德每年為電子電機同業公會主持對大陸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也成為中原累積台商經營know-how的利基。

除了激烈角逐產生的前10名,這次調查中不免仍有黑馬與遺珠之憾(見25頁)。他們未來的爆發力一樣令人期待。

2006年最受喜愛的EMBA排行榜出爐了,平常教導企業經理人經營、競爭的各校EMBA學程,自己又展現出什麼樣的競爭力?在歲末年關,這是一張最好的成績單。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