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分析 中央指揮不了縣市,縣市指揮不了鄉鎮
國土保育 深陷無政府狀態?
作者:楊瑪利
出處:天下雜誌 第306期 2004/09/01 出刊
十年來,台灣已經發生不下七、八次的嚴重風災。 災情總是一再重複發生,災後也是重複同樣的檢討聲浪。 濫墾濫伐總是無法取締,山上觀光休閒,總是非法營業大於合法。 災難為何無法遠離台灣?政府與人民,各該負多少責任?
八月底艾利颱風橫掃台灣,已累積三十人死亡與失蹤,一萬多戶淹水。各級政府又陷入責任歸屬的交相指責中。
直昇機劃破新竹縣山區的寧靜,一趟趟運送災民。救難隊在原住民的土場部落,挖掘被掩埋的十幾個人屍體,場景悲悽。畫面上閃過一個個屋毀、橋斷、路垮的畫面,怪手、阿兵哥、記者進進出出。
這是近十年來,多少次重複上演,讓多少國人感到熟悉、無奈、甚至都要感覺麻木的場景啊!
災難好似不會從台灣遠離。
更嚴格來說,不管是一九九六年的賀伯颱風,一九九九年的九二一大地震,二○○○年的象神,二○○一年的桃芝、納莉颱風等,還是兩個月前的七二水災,多數台灣人至今仍記憶深刻的幾大天災,其實從未真正過去。
因為,至今仍有許多災民還未重新站起來,中部一帶仍有不少人住在組合屋、貨櫃屋、臨時鐵皮屋裡。而每次災難所暴露的國土保育問題,更多數未解決。
不管是翻開八年前賀伯颱風、還是三年前桃芝颱風期間的舊報紙,若是把日期遮掉,內容跟檢討今年七二水災、艾利,大同小異。
「自然反撲。颱風警告開發過度」、「政院將組成土石流解決小組」、「交通不當開發與農林政策失當」、「濫墾濫伐,許多地方不適人居」……。
台大教授、借調九二一重建基金會擔任執行長的謝志誠,長年關注台灣環境議題。今年水災後,他聽到各界交相指責的聲音,「跟十年前也沒什麼不同。」
謝志誠尤其感受的是,十年前批判政府不做保育聲音最大的在野黨——民進黨,已經執政四年多了。今天部份執政官員卻還像在野一樣,只會批評。
「根本沒有資格罵別人,已經執政四、五年了,就是要去做,為什麼不做?政府不要再口水了,把當初理想統統去做就對了,」謝志誠說的激動。
短短不到十年,多達七、八次重大生命財產損失的天災,一次又一次把台灣環境的老問題暴露。這些問題,多少年來說破多少學者專家的嘴,耗盡他們多少心力,卻仍無法改善。
為什麼?抽絲剝繭分析,災難一再發生,有幾大人為因素,人民、政府已形成共犯結構。
一:民意高漲,選票文化下,導致公權力不彰。不敢得罪少數人的利益,只好犧牲多數人的公平正義。
超限利用的老問題,就是一個最佳的例子。所謂「超限利用」,是指在太陡的山坡地上,依法應該進行造林或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卻被拿來種植高山蔬菜、果樹,以及從事其他經濟行為的濫墾濫伐。
然而,不管是屬於農委會水保局管理的坡地,林務局、台大等大學實驗林管理的林地,以及劃歸為原住民保留地的山坡地,全國各地違法超限利用的問題,都相當嚴重。
根據最新統計,水土保持局管理的範圍內,共有二萬六千六百多公頃的超限利用,幾乎要等於一個台北市面積(二萬七千三百公頃)。若依民間環保團體的統計,台灣的山坡地、林地不當利用情形,達五萬八千三百多公頃,比兩個台北市面積還要大。
梨山地區的濫墾濫伐,就是政府公權力無法彰顯的的最佳縮影。
民國四十幾年,前總統蔣經國開發中橫公路。完工後,就將榮民安置在梨山地區屯墾。由於山上種植的蔬菜、水果獲利很好,陸續吸引更多人加入,超限利用的面積持續擴大。
民國七○年代初期統計,總梨山地區耕作面積三千多公頃,就有三分之一屬於違法超限使用,有一千一百七十一公頃。當時統計,新移入的平地墾戶數就達四四六戶,是原住民或榮民的一倍。
然而,梨山位於民國六十三年完工的大台中地區水源德基水庫集水區內。為了山林保育、以及維護大台中地區飲用水安全,遠從民國七十幾年,政府就著手擬定政策,要收回濫墾土地。
但是在當地居民的抗爭下,至今二十年過去了,這一千一百七十幾公頃的濫墾地,仍有超過一半、六百九十一公頃,未收回造林。
拖到民國九十一年,行政院又訂定出新的處理辦法,授予主管機關可先以存證信函要求更正造林,若未依照辦理,即可以侵佔罪,移送法辦。
目前六百多公頃非法濫墾土地,分屬林務局與原住民保留地。面對新政策,不同主管機關,在執法上卻又態度兩極。
林務局算是積極的。為了收回三百多公頃濫墾地,至今林務局已經提出一百四十九件官司,正在訴訟中。而由地方政府管轄的原住民保留地內濫墾,民選鄉長不願得罪選民,連存證信函都不曾送出。
最新統計,梨山地區設籍三千多人,一年農作物產值二十六億元,「為了少數人要犧牲大台中一、二百萬居民水源,每年投入的社會資源也遠超過二十六億,這是典 型只有小我,沒有大我的年代,」一位環保人士批評。梨山超限利用面積不到全台濫墾地一%。梨山正好反應在政府公權力不彰的情況下,全台超限利用土地要回收 造林,難如登天。
光林務局,近三年來,為了回收全國被非法佔用國有林班地,全台總共訴訟案件達六百四十四件。
林務局堪稱是「官司纏身」。大嗓門的副局長李桃生,經常舌戰群雄,既不能激怒民眾,又不能不堅持政策跟墾民溝通。因為打官司已成重要業務,李桃生覺得法律很有趣,也很有需要,還特別去念台大法律系。
二:政府組織管理體系,長久以來部門與部門間,中央與地方間,無法整合指揮,甚至充斥著矛盾。
喜愛爬山的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台灣百岳已登了三十座。他多次登山,在山頂眺望的觀察所得是,台灣的高山幾乎是無政府狀態,天女散花般的,破壞的很厲害,建造與土地使用,是地方政府該管的,但地方要選票,不會去在意這些事的。
張景森舉例,自從五年前九二一大地震,造成中橫谷關到德基段不通後,梨山農民運送蔬果下山的途徑,改走力行產業道路。這五年來,力行兩旁的高麗菜園,愈種愈多,山上簡直到了禿頭的地步。
但,人民要問,若是中央在意這件工作,為何放任地方政府縱容民眾?
今天檢討起國土保育問題來,處處都可見到不同部門間的推託矛盾。更常見的是,每次災難發生時,就強調要注重保育。但是,時間過後,當多數人遺忘了災情,就又大力開發,推廣一鄉一特產、上山觀光。
台大實驗林位於南投縣信義鄉的造林地,多少年來一直無法解決契約造林戶,不依約造林,卻違法種植茶葉、梅子等作物的問題。然而,農業單位、地方政府卻大力推廣當地茶葉、梅子酒等,無異是個諷刺。
三:政府缺乏總量管理,與有效管理的能力。好的政策出發點,常常發展成無法收拾的山林破壞。
山上休閒觀光是一個例子。
這幾年,在周休二日、促進地方就業、觀光加倍的政策引導下,台灣山林進一步提供為國人休閒遊憩的重鎮。
儘管多位官員都指出,跟農作物比起來,觀光破壞只算是小巫見大巫,但其違法、破壞程度,卻也不容小覷。這也暴露了政府在推廣山林觀光時,政策立意雖好,卻未能有效管理。
若以曾經在九二一地震時受創的南投、台中地區來看,這五年來,山上觀光業,比九二一之前還要興旺。不管是谷關、廬山、清境農場、還是七二水災時有上百戶住家被土石流淹沒的松鶴部落,都是九二一後,大力發展觀光業的代表。
以谷關為例,九二一之後,中橫從谷關到德基段不通,谷關遂從中點,變終點。於是業者就組成策略聯盟,全力將谷關發展成為溫泉度假區。
九二一,谷關旅館合法房間數不超過六百間。七二水災前,合法申請的房間數增加到七百多間,還有一、兩百間正在興建中。「這還不包括濫建,或到處興起的小型民宿業者,」谷關大飯店副總經理劉家熾說。
廬山,也是另一個缺乏管理的地區。來到廬山後,面前看到的是一個龐大的溫泉度假區。很多新建工程,正在進行中。廬山第一家溫泉飯店——天廬大飯店,已經在 當地服務十多年的經理表示,「九二一之後,廬山是更加的吃香。」她一一細數近幾年內新增的大型旅館名稱,就不下五家,有的老業者一下子也擴充幾十個房間 數。
看著滿山沿著山坡、河邊興起的溫泉度假旅館,經理也不忘偷偷告訴訪客,「派出所主管告訴我,這裏真正合法的業者只有三家。」
新竹縣最深山裡面的五峰鄉土場部落,在艾利颱風時被掩埋的建築物裡,也包括了休閒咖啡屋與民宿,可見深山裡的原住民,也在努力著發展休閒產業。
政府推廣休閒,讓人民親近大自然,原本應是全世界的趨勢。但是,若政府無法有效管理,讓台灣各地滿山遍野都是休閒產業,無異間接鼓勵民眾濫墾濫伐。「一方面縱容民眾在山上、河邊蓋起小木屋營業,再看他們被洪水土石淹沒。難道政府不必負責?」一位環保人士就指出。
四:許多管理制度與理念過時。環境與社會已經變遷,政府管理卻不能與時俱進。
河川地管理,是明顯的例子。
在過去,先民為了充分利用土地,一直將勢力範圍伸入原該是行水區的河床低地。早期台灣水文資料不發達,居民眼看幾年水流都淹不到的地方,就去申請登錄為私 有地。結果現在全台灣,劃在公告行水區內的私有土地,就有一萬多公頃,相當於一個基隆市面積。「要徵收,但沒有錢,只有擱著,」水利署主祕吳約西說。
每次災難後,政府都要投入一、兩百億元經費重建。政府復建的經費,對比補貼地方居民的損失,孰重孰輕,這筆帳該如何計算?
例如,光是馬路復舊,公路總局在賀伯颱風時,花了四十三億元,桃芝、納莉時,花了五十五億元。七二水災,預估要花近二四億元,艾利的復舊費用,尚待統計。。
管理失當,一次次彰顯,台灣真的學不會教訓? ■
為什麼政府說,
絕不能放過這次颱風?
談到未來國土保育的做法,行政院長游錫 ,最近常朗朗上口,今後不與山爭地,不與水爭地,不與河爭地,該還給大自然的,就還給大自然。
這些理念十分符合過去多年來專家的呼籲。針對最近水災後續工作,行政院已經做出的決議包括:
● 制定國土復育特別條例。預計十月底前完成。此法可給政府法源,進行保育國土工作,部份不宜人居的地方,居民必須強制遷離,或封山。
● 中橫谷關到德基段二十八公里,暫不復建。九二一後,公路總局花了十億三千萬整修中橫,還未通車,又被七二水災的土石流淹沒,等於白費。因此要等以後中橫沿線被地震鬆動的二、三千萬土石較穩定後,再決定是否修復。
● 孫海橋不修復。南投縣通往丹大林場的孫海橋,目前最大用戶,是四十幾個在裡面違法種植高麗菜約一百公頃的菜農。主要讓卡車進進出出,運送蔬菜。以後將改修只能通摩托車的吊橋,往生態旅遊發展。
● 四大退輔會農場,改以人工造林。清境、武陵、福壽山、花蓮西寶,共八一公頃,三年後不再農耕,改以人工造林。
● 整治中部四大河川——烏溪、大甲溪、濁水溪、大安溪。這四條河川,是近十年來,經常發生重大天災的區域。已委請國內四所大學專家學者,在九月底前,提出整治方案。
這樣大刀闊斧改革的決斷力,讓人想起了三年前桃芝颱風發生後,行政院也一度訂出相當具開創性的國土保安計劃。
陳水扁總統甚至還委任中研院李遠哲院長成立了「國土保育與開發諮詢委員會」,由現任中華電信董事長賀陳旦擔任執行長,無數專家花了一年時間,還編寫了一份國土保育方案呈給政府。
但是回顧起來,三年前信誓旦旦要做的計劃,其實落實的很少。「像遷村,碰到當地居民反彈,成績幾乎是零,根本是喊心安的,」一位政府官員表示。
經建會副主委張景森也不諱言,「當初那些措施,都是滿強硬的,最後碰到阻力壓力,各個系統都有點軟,衝力不夠大。」
「所以我是絕對不會放過這次颱風,這是角力啦,」張景森說,這次政府一定要善用災後大眾的反省,來推動長遠有益的政策。
希望這一次,政府做得到。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