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15, 2007

治癌藥材紅豆杉——栽培速度比歐美快一年

治癌藥材紅豆杉——栽培速度比歐美快一年

 走進植物園旁的農委會林業試驗所,立刻可以聞到空氣中濃濃的烘葉子氣味。
 長走道的終點,種了滿滿的紅豆杉幼苗。林試所育林組組長何政坤走進溫室,拿起一株不過二十公分高的紅豆杉幼苗,驕傲地說,這是他們培育出來的優良品系之一,育苗時間和栽培的時間都比歐美要少一年,卻可以達到相同的品質,枝葉本身的紫杉醇濃度達○.○五%。
 台灣的品系還同時擁有紫杉醇和能半合成紫杉醇的10-DAB成分,採收一次,就有雙重收穫。
 紫杉醇是治療乳癌和卵巢癌的良好藥物。現在國產針劑六十毫克一劑就要四到五千元;國外的更高達七、八千元,全球市場估計有二十億美元的規模。
 現在,這樣昂貴的藥物,台灣無須外求。
 林試所的優良品系,正在進行新品種保護申請;田園和細胞培養技術也已分別技術移轉給永信和中華研陞兩家廠商。

建立台灣的紫杉醇產業
 「台灣握有豐富而良好的種源,」何政坤說。民國八十二年就開始投入紅豆杉培育,他花了八年時間,找到最好的品系。
 南海路另一側的保育大樓十樓,則擺了每分鐘迴轉一百次的三角瓶,瓶中的紅豆杉細胞等著被增殖、培養,然後挑選出最優良的細胞株,再放入五公升大的生物反應器中大量生產。細胞培養比傳統的田園培養,速度快了六倍。
 儘管十三年前就投入紅豆杉研究,但著手「建立台灣自己的紫杉醇產業」,卻是這幾年的事情。
 「這幾年真的是感覺很不一樣,商品化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壓力,」民國六十九年就進入林試所的何政坤坦白地說。
 他說,過去只要解決實驗的問題就好了,現在則必須配合商品化的步驟一再修正。
 一旦考慮了成本、利潤,思考就完全不同。舉例來說,生物反應器中要用到大量的水,實驗室不會考量水的成本,但一旦必須產業化,廠商就會抱怨水太貴,問他是不是能少一個步驟,或者少用一點水。
 「以前感覺是全力投入研究,現在有八成的精力花在思考如何量產,」何政坤說。
 從擬合約、談技轉金、幫助廠商挑地、整地栽種,到解決自動化採收的問題等,都是研發人員的新課題。廠商有時還會擔心換地種植後成分會不會變低,還要求林試所提供試驗結果保證。
 研發人員現在思考的東西,可不如在實驗室簡單。
 「因為我們是第一批,就要自己跳下去做,」何政坤聳聳肩,笑笑地說。產學合作後,牽涉的上中下游範圍太廣,要解決的問題有千百種,只好自己跳下去學。
  除了紫杉醇,林試所還積極培育能提煉大腸癌、直腸癌藥劑的喜樹,縮短培育時間,提高存活率;而轉殖木質素及纖維素調節基因的桉樹,木質素每減少一%,紙漿 製造成本就減少一千萬元;得漿率每增加一%,收益就可增加一億七千六百萬元。目前技轉出去的成果,木質素已經能減少四.五%,得漿率增加○.四%,兩年之 內還能達到木質素減少二四%,得漿率提高四到五%。農委會副主委李健全甚至預言,這項技術會改變整個紙業生產的商業模式。
 積極尋求產學合作的林試所,潛力無窮。
 「雖然驚訝,但我們的能量絕不止於此,」李健全興奮地說。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