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7, 2008

Searle與Kurzweil之爭

物理概念之發展─讀書報告(例一)

 

人腦與電腦

 

--SearleKurzweil之爭

 

物理系x年級:陳滌清

 

學號:xxxxxxxxx

 

參考資料

 

[1] John Searle: I Married a Computer, The New York Review, April 8, 1999

 

[2] ---: Minds, Brains and Science (Havard Univ. Press, 1984)

 

[3] Ray Kurzweil vs. John Searle: "I married a computer", an Exchange, The New York Review, May 20, 1999

 

[4] Rob Fixmer: The Soul of the Next new Machine: Humans (an interview with Ray Kurzweil) The New York Time, Nov.5, 1999

 

(2000/2/20)

 

1.       引言:英文Computer,我們翻譯成「電腦」或「電算機」。「電腦」與英文原意有出入,但如果約定俗成,也不能說一定不對。但電腦的發展,實在太快。一九六零年代,Intel公司的總裁Gordon Moore, 預言積体電路之計算力,每兩年成長一倍。這就是有名的「Moore定律」。這個定律多少有些「吹牛」的玩笑性質,誰也不信這種「兩年翻一倍」可以無限地翻下去。然而,以今日情勢來看,Intel公司做積體電路大賺其錢,而用了兩年電腦,就有被淘汰之虞。Moore定律之威力展現,可說是方興未艾。不久以前,IBM的超級電腦Deep Blue,在棋盤上打敗了棋王Kasparov,轟動一時。於是,電腦已經比人腦更聰明的說法,甚囂塵上。

 

Ray Kurzweil是一個電腦神童。他高中時代就創作了音樂作曲程式(最新版可以在網路上找到。)後來他開了一家軟體公司,發展了很多成功的軟體,在這方面頗有聲譽。最近他出了一本書 "The Age of the Spiritual Machine: When Computers Exceed Human Intelligence" (Viking, 1999。書名可以譯成「有性靈的機器之年代:當電腦的智力超越人類時」。) 出版之後,有人對其讚譽有加[4]。這本書又貴又厚(388 pages, $25.95),我沒有看過。但從別人與他本人對此書的描述[1][3][4],大致可以知道書中的主旨在說什麼:

 

目前,矽晶片植入人腦,已經可以治療柏金生症等疾病。…人與機器之混成体,勢必出現,並有超級的智力。…三十年之內,電腦可以與人腦連線。…人腦可以完全「下載」(download)到電腦裡。…人將是軟體,而非硬體。祗要做好備份(backup),就可以永生。…電子合成的「性高潮」,將更強烈而愉快。…人與機器將沒有清楚之分別。

 

John Searle是加大柏克萊的哲學教授,以探討「知覺」(consciousness)問題出名。他常寫一些普及性的文章,文字清楚有力,頗符合胡適之「美」的條件。批評文字更是綿密中透出銳利,大有「綿裡針」的功夫。最近,他寫了一篇書評 "I Married a Computer" (「我娶了一台電腦」)[1],把Kurzweil的新書狠狠地修理了一頓:

 

人腦經由一定的生物功能而產生知覺。任何非生物機制,必須複製這功能才能產生知覺。電腦祗做符號的運算,是不足以產生知覺的。…電腦可以模擬人腦,但不可能複製人腦。…有些所謂專家,一來強不知以為知,二來把一些証據不足的推測說成確立的理論,最足以誤導大眾。…Kurzweil的書,犯了以上兩個毛病。

 

SearleKurzweil都不是等閒之輩。他們的爭議,也可以說有相當的代表性。我想介紹一下他們的爭議的背景。當然,少不了夾雜了我的看法。

 

 

 

2.       二元論與唯物論:自希臘以來,西方文化的基本就是以人的理智來理解一切。但人智的來由是什麼?卻是常被討論,而並無定論的問題。Searle把「二元論」Dualism歸咎(功?)於十七世紀的笛卡兒。所謂「二元論」,簡單地說,就是認為人有「心靈」與「物質」兩部份。這種想法,其實很普遍。一般人很難否認人有「物質」部份(例如:身体各部份,包括腦子),但也很難否認人有一些部份似乎不完全是物質(例如:理智、感情),不得不稱之為「心靈」。但在科學(特別是牛頓力學)的進展下,這個看法就受到了質疑:物質遵守物理定律,受力則產生加速。心靈受不受力呢?它如何與物質相互作用?如果相互作用,我們是否可以研究其規則?則心靈豈不是也算一種物質?如果沒有相互作用,那心靈怎樣使人喜怒哀樂?它的存在豈非多餘?這些問題,都很難回答。

 

在宗教式微,科學昌盛的時代,「唯物論」Materialism(否認有非物質的心靈)自然就被提出。然而,問題也很多。其中之一便是所謂「自由意志」問題:如果人不過是像鐘錶一樣的機械,何來道德?何謂責任?有些十八世紀的哲學家(例如英國的David Hume)認為:雖然人的自主祗是假象,但不在外力逼迫之下的行為,仍然是自由的,故仍有責任。這說法,對一般人的說服力有限。其他的說法很多,但也好不到那裡去。十九世紀未,英國有句俏皮話: "What is mind? No matter. What is matter? Never mind."(這句話記載在羅素自傳中,很難翻譯成中文),表達出一般人在無可奈何之餘,不再追究這問題。反正,沒有答案日子也照過。

 

在電腦發明的同時,就有人提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智慧型機器人」(Robot)等構想。此後,科幻小說、電影(如「星際大戰」)中的機器人,與常人同樣地有「人性」,甚至更可愛。於是:「人與機器,到厎有沒有不同?像Kurzweil所描繪的未來,是否可能成真?」頓然不僅是哲學家在牛角尖中的玄思,而成了一個可能影響所有人生活的問題。舉一個例子:如果人可以把自己下載到電腦或機器人,它有超級的工作能力、甚至享受性高潮,也許很富同情心,這台電腦或機器人有沒有「人權」?切斷其電源,算不算謀殺?倘若此人的「肉身」死了,他的財產由誰繼承?另一方面,倘若這種技術落到恐怖份子之手,後果簡直不堪設想。──這些事未發生時,談談很有趣。若真發生了,全体人類的生活形態,勢必澈底改變。

 

 

 

3.       「生物機器」的「浮現性質」:Searle是堅定的反二元論者。他認為:如果「心」,「物」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兩者之間的關係,就無可理解。因此,他認為人的「知覺」"consciousness"(「心靈」"mind"一詞的傳統包袱太多,「靈魂」"soul"更多,「知覺」比較中性) ,必然是由人腦的生物功能而產生的一種自然現象。他自稱這是「生物自然論」(biological naturalism),以示有別於傳統的唯物論[2]

 

然而,生物功能都是建立在物理或化學作用(原子、分子的運動分合)上。 硬梆梆的物理、化學作用,在人腦中就會「自然地」產生七情六慾,似乎也有些不可思議。對這點,Searle用一個譬喻來解釋:每個水分子(H2O),都遵守物理、化學定律。但很多水分子的整體表現:如一小片的「潮濕」,一大群成為「流体」,這些性質,若僅觀察一兩個分子,是不容易看出來的。這種許多小單元合作而得到了超越個別單元之性質,稱之為「浮現性質」(Emerging Property,這是從另一個新興學問「複雜系統」借來的觀念。)腦中大量細胞,雖然各自遵守物理、化學作用,但大腦全体,卻可產生了的一種「浮現性質」,這就是「知覺」(「心靈」或「七情六慾」)的來源。人腦是一個「生物機器」,對其奧秘的探究,我們尚在起步階段。要進一步瞭解其作用的細節,就要仔細研究人腦的組成與功能,別無他法。

 

Searle在一本小書Mind, Brain and Science[2],承認這理論對「自由意志」這問題,尚未解決。他以自身的体驗,不能否認他自己有自由意志。但「機器」怎能有「自由意志」?

 

 

 

4.       「中文房間之喻」:Searle另一個堅決反對的是「電腦可複製人腦」(所謂「強性人工智慧說」)。現在的電腦,其功能完全是由搬動記憶体上的01所造成的「符號運算」。這種功能,無論怎樣「超級」,都是「無知」(沒有知覺)的。所以,只有這種功能的電腦不可能「複製」人腦,最多可以「模擬」人腦(此即「弱性人工智慧說」)。──正如同電腦可以模擬颱風,但不能複製颱風。

 

為說明這一點,Searle又用了一個比喻,這就是他最有名的「中文房間之喻」。以下為了適應國情,我試說明它的一個變体「象棋房間之喻」:

 

假定有一本編得很好的象棋譜大全,每一譜是一串棋步,如「炮二平五,馬二進三」等。再假定某甲從來沒見過象棋,但記憶力極好。有人花錢雇某甲背下棋譜,進入一個房間裡(其實帶譜入房也無妨。背下棋譜祗是更有趣一點)。房外有十個會下棋的人,面對棋盤,與「象棋房間」對陣。房外下一步,棋步就以譜上的記法送進房來,某甲就按棋譜應一步的送出去。這樣下來下去,最後很巧,沒有一步不在譜上,房外人全都輸了。然而,某甲雖然「模擬」了一位象棋高手,他仍然沒見過象棋,也不知道什麼叫贏了,甚至不知道他下過了棋。故我們仍然認為他對象棋是澈底無知。(若要還原到「中文房間之喻」,可把以上的「象棋」改為「中文」,「象棋譜」改為一套「中文卡片」,「對陣」改為「對話」…等等。)

 

現在,如果把某甲換成一台電腦(記憶力不成問題),圖譜轉換成一套程式。顯然,這電腦可以做某甲做的事,可能做的更快,但並不比某甲做的更多,故也不能認定它比某甲更知道它在下象棋。人腦與電腦之不同,就在這裡:一般下象棋的人,知覺他在下象棋;沒有証據可以說電腦有這樣的「知覺」。目前電腦所做的事,都是這樣的「符號運算」(symbolic computing):取得「輸入」後,按照程式,做成「輸出」。至於為什麼這樣做,與它無關。只做這種「運算」的電腦,速度再快,表現的再聰明,也不能就此認定它不是一台「無知無覺的機器」。另一方面,有知覺的人腦,功能亦不可能祗有「符號運算」。因此,把人腦下載到電腦上,電腦就有七情六慾,也是毫無根據的想像。──這就是SearleKurzweil大加撻伐的原因。

 

Searle是位專業的哲學家,講究推論嚴謹,用字精準。他說「中文房間之喻」,僅証明了「祗做符號的運算,不足以產生知覺。人腦有知覺,故其功能不止於符號運算」。有人說他証明了電腦是沒有知覺的,他立予反駁:「我怎能証明任何東西沒有知覺。即使我坐的椅子,我也無法証明它沒有知覺。」

 

 

 

5.       結語:KurzweilSearle後來又有一次針鋒相對的論戰[3]。我讀後之觀感:若要打筆戰,Kurzweil不是Searle的對手。Kurzweil的自辯,顯得有些粗率浮躁。而Searle的指責:「把証據不足的推測,說成確立的理論」,就顯得嚴謹,不能不說是有道理的。

 

但稍後,Kurzweil在記者對他的訪談中,仍然堅持他的預言「不是科幻小說」[4] 從科技發展的歷史,他這種態度,卻也不乏先例的支持。過去,有太多普遍被認為「荒謬的、証據不足的」(包括哥白尼的地動說、愛因斯坦的質能互換),後來得到充分之証實。況且,Searle也並未斷言Kurzweil的預言不會成真,他祗堅持:「現在的証據尚不足。」「祗做符號的運算,不足以產生知覺。」倘若未來的電腦,超越了「祗做符號運算」,有知覺的機器人,仍然是可能的。Searle的「生物自然論」,終究是唯物論的一種,不能排除科技進展到「複製人」之可能。

 

SearleKurzweil的爭論中,我們看到一個「科際整合」的例子:哲學家可以用嚴謹的思考,排除觀念上的含糊(「祗做符號的運算,不足以產生知覺」),進而對科技發展設限(「電腦不能複製人腦」)。也正因為其嚴謹,這種結論也不可任意擴大。例如,最近「生物技術」可能複製人的消息又上了報(聯合報2000/2/12)。這樣的複製人是否有知覺?我想:Searle的「中文房間之喻」,在這問題上就使用不上。這種問題最後的解答,看來仍然有待科技進展之實蹟而定。但哲學的嚴格思考,在釐清觀念上,仍有其不可取代的功用。(例如:「二元論」與「唯物論」之爭,最關鍵自由意志問題,首先是要給「自由意志」一個確切不移的定義。)更重要的,任何科技發展,對我們有什麼意義,也必須以哲學的思考來定位。

 

 

後記:我接觸到「知覺」這方面的資料不過是最近一、二年內的事。開始時受到一位朋友(南伊大數學教授何崇武)很多協助。我對這方面可以說僅僅入門,這篇報告也可能有不少錯誤(Searle或許不同意「生物自然論」是唯物論的一種)。但我的目的一方面是藉此整理一下自己的頭緒,另一方面給學生一個讀書報告格式的「樣板」。但格式不重要,重要的是「整理一下自己的頭緒」。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