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iquitous Computing
「Ubiquitous」一詞最早來自已故的全錄帕拉奧圖研究中心 (Xerox PARC;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首席科學家馬克魏瑟 (Mark Weiser)博士,他在1988年提出「無所不在的電腦運算 (Ubiquitous Computing)」概念,被公認為Ubiquitous Computing之父。
馬克魏瑟認為,「Ubiquitous Computing將會是電腦運算的第三波浪潮,現在只是個開始。第一波是供許多人分享使用的大型主機 (mainframe)。現在我們則置身於個人運算的時代,透過桌上型電腦,人們和機器不安穩地互視著。接下來將會是Ubiquitous Computing,或是寧靜技術 (calm technology) 的時代,此時,科技將會退居在日常生活幕後。」
馬克魏瑟的卓越不僅在於對行動運算(Mobile Computing)貢獻良多,在研究中心一些社會學家、哲學家與人類學家的啟發下,馬克魏瑟開始反思電腦運算與網路應該長什麼樣子?他所倡導的Ubiquitous Computing,強調電腦運算應該是看不見的,不應該以任何形式,存在於某種特定的個人裝置上,而是無所不在地運作在人類生活之後,無聲無息。這樣的理念,發自「以人為中心」的徹底反思。因為科技如果是為了要替人類創造更便利、更優質的生活,最根本而有效率的方式,便是在使用科技時,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例如撥打電話、開車、吹冷氣,這些被我們視為
理所當然的「過時科技」,不僅簡單、有效,而且無所不在地遍佈於日常生活中。
U化社會的落實
為了實現Ubiquitous無所不在的理想,並藉此提昇ICT產業的發展,目前各先進國家,包括亞洲的日本與韓國,皆已著手致力於創造一個U化環境,甚至是U化社會為目標。除此之外,資訊與通訊業者也極積開發各種U化的創新技術,提供落實U化社會的具體基礎。
日本早於去年8月便提出u-Japan政策;韓國政府則是在首爾推出了Ubiquitous Dream Hall,讓韓國民眾可以一窺無所不在的夢想生活。在這些落實U化的策略中,其中一個最根本的共同目標,便是建立一個有線與無線通訊整合的網路環境,這些網路可能包括一般的電話網路(PSTN)、網際網路、非同步傳輸技術 (ATM)、訊框傳送網路 (FR)與無線網路等,建立一個資料與語音的共通平台。
在資料與語音整合的基礎下,任何的資訊(包括影音資訊)與服務都可透過共通的平台來進行傳輸。簡單地說,未來你的行動通訊設備(例如手機),除了可以當做電話,還能搖身一變成為電腦、提款卡、收音機、電視機、醫療診斷器、危機警示器....等等。
到了那個時候,這一切對你而言,都是理所當然再自然不過了!
定位服務主要是透過行動電話中的晶片來掌握使用者的所在位置,並以此位置為基礎,提供使用者所需的相關資訊與服務,例如定點追蹤服務、保全服務、娛樂休閒資訊等等。
RFID是一種先進的自動辨識技術,由標籤與讀取機所組成。標籤是儲存識別資料的小型晶片,讀取機則用來自動接收與讀取晶片上的資訊。RFID可用於辨識、追蹤、排序和確認各種物件,包含人、汽車、包裹、動物和貨物等等。
Monday, May 26, 2008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