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選舉的投票日是明年11月4日。民主黨將於明年8月25至28日在丹佛市舉行全國代表大會,而共和黨則會於9月1日至4日在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舉行大會,正式公布誰是候選人。
以美國總統 競選為題材的電影
白宮也失眠RUNNING MATES (2000 民主黨 Pryce)
從美國總統大選說起 —成熟民主體制背後的古典核心價值 | | | | | 憲政法制組政策委員 高朗 | | |
最近美國總統大選,凱瑞以252對286張選舉人票,敗給布希。凱瑞依慣例向布希道賀,並發表落選演說。4年前布希對高爾一役,選完一個月新總統還無法決定,雙方透過連串訴訟,最後經由聯邦最高法院裁決,爭議終告落幕。高爾接受敗選結果,打電話恭賀布希,並發表落選感言。美國歷史上,從未接連二次大選,候選人實力如此接近,不到最後一刻不知勝負。再則,因選情緊繃,選民投入太多情感,選後無法立即平復,亟需療傷止痛。尤其,布希總統是易引起選民強烈情緒的領導人,有人瘋狂支持他,有人非常痛恨他。以這次選舉為例,痛批布希的書四處都是,這是美國選舉難得一見的情景。 美國大選的激情對立,讓遠在台灣的人容易以自身熟悉的思惟,理解美國選舉政治。不少人認為美國社會已陷入嚴重分裂,民主政治面臨挑戰。有人甚以為布希贏得艱苦,正當性將受質疑。台灣媒體更是強化這種思惟的推手,譬如報導選後美國人申請加拿大移民暴增、有支持凱瑞者在網路主張另外建國等。當台灣媒體不斷尋找美國選後對立未減的蛛絲馬跡時,很少人留意美國喧囂選舉的背後,其實還有一些珍貴的價值與制度。多年來,因為這些深入人心的價值與制度,使美國安然渡過民權運動、越戰與水門案所引發的社會動盪。誠如托克維爾所說:「在多數基本觀點上,美國人的兩個政黨意見皆相同;它們皆無必要為著勝利而摧毀既有憲法或推翻社會結構,...政黨在爭鬥之中,一些更高位階的道德原則,譬如平等與自主,依舊受到關注。」
敗選風範 史蒂文生的敗選演說開始 表面上,美國總統大選廝殺激烈、砲聲隆隆。惟選舉結果揭曉,美國的慣例是落選者應展現風度,向當選者恭賀,並發表落選感言,呼籲全國團結,支持新總統,讓國家迅速從黨派之爭,恢復到正常生活。論及敗選演說,首推1952年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史蒂文生(Adlai S tevenson)。當時他與共和黨艾森豪競選,結果史蒂文生輸了,隨即發表公開談話,後來成為美國敗選演說的範本。 史氏當時說,選民已做出了選擇,我樂意接受。他也呼籲全國民眾支持艾森豪,因為新總統需要這些支持,以完成重要工作。有趣的是,史蒂文生也談及落選的感覺,他引用林肯的故事,說有一次林肯被問到選舉失利的感受時,林肯說感覺就像黑夜裡腳趾踢到了石頭,因為年紀太大,不能哭,但實在太痛了,也笑不出來。史蒂文生的幽默,生動地刻劃出落選者的痛苦。 落選必然痛苦,尤其選票差距不大,更是煎熬。像當年高爾在佛羅里達僅輸給布希537張選民票,丟掉了關鍵的佛州,也輸掉了全國大選,情何以堪?可是史蒂文生樹下的風範,不僅成美國政壇的傳統,更是選民深切的期盼。輸贏固然重要,惟輸贏背後還有更高的價值,就是避免選後持續的對立與分裂。美國政黨不論如何競爭,皆深知停損點,傾向接受選舉結果,不要落人話柄。此種壓力,使些微之差落選者,很快承認失敗。兩千年大選,最後高爾並非不能再爭,惟黨內領袖與周圍幕僚,深知再爭將超越停損點,違背國人期待。高爾只有走史蒂文生的老路,展現風範,承認失敗。今年凱瑞情境有點類似,猶豫片刻,即向布希恭賀,並發表落選演說,呼籲國人團結,消弭對立。競選期間無論風浪再大,選後美國依舊雨過天晴,人民不會活在沒完沒了的黨派惡鬥中。大選結束,極端者固然有獨立、移民的念頭或散佈選舉舞弊的謠言,惟這些皆是花絮,美國民主的主流價值仍然是「停損認輸」。
勝選制衡 民主背後的一套獨立機制 美國敗選者講求風度,但是另一方面勝選者如果玩神弄鬼,美國強有力的制衡機制,往往讓濫權者受到懲罰,正義得以伸張。其中最著名的是1972年總統大選期間的水門案。 當時有5人涉及竊聽民主黨全國委員會總部,後來美國司法單位發現,涉案者與共和黨有關。檢察官抽絲剝繭,發現尼克森總統的親信運用金錢,收買並竊聽民主黨的情報。後來國會展開調查,發現除總統親信如米契爾、海德門、狄恩等人涉案外,連尼克森總統亦捲入其中。狄恩在國會聽證透露,尼克森總統與其討論如何掩飾水門案,至少有35次之多,並運用權力,妨害司法調查。 1972年大選時尼克森聲望遠高過民主黨提名人麥高文,按理無須藉助卑劣手段。但尼克森及其手下已被權力蒙蔽,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幹下知法犯法的勾當,案發後又以行政力量,阻礙司法調查。所幸美國制衡機制根深蒂固,國會與法院不受總統左右。司法調查雖受干擾,然濫權者終受懲罰,涉案者(包括總統在內)無一逃過法網。簡言之,「獨立的司法與強力的制衡」,是成功民主背後的另一項強力支柱。
美國精神? 政治制度與文化,使之有能力修補錯誤 19世紀歷史學家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評論美國民主時說:「美國之所以偉大,不是她比其國家受到更多啟蒙,而是美國有能力修補自己的錯誤。」 從前述事例看出,美國與其他國家一樣,政黨與政治人物汲汲營營於權力角逐,選舉激烈異常。但美國選後很快恢復正常秩序,係因美國有很強大的自我修補力量,使公共利益與社會正義不致隱諱不彰。如前所述,美國改正錯誤的能力,主要體現在政治制度與文化上。 就制度而言,美國的三權分立、相互制衡,徹底深入人心,行政權不可能綁架司法或國會,國會也不可能綁架行政或司法。即使總統犯錯,國會與法院會追究到底。 就政治文化而言,美國從建國即有良好的傳承,開國元勳有4位做了總統,不僅樹下權力和平轉移的風範,也清楚界定權力競逐的應有分際。美國政治文化重視民主法治、自由人權與公平正義;這些崇高的價值已內化為美國的精神,在關鍵時刻,發揮應有的作用。 台灣雖有民主的形體,卻少了民主的神韻。美國雖會犯錯,背後卻有成熟的制度與價值觀,不斷將錯誤改正。我們似乎仍把選舉的輸贏當成絕對價值,或者只知找些美國的花絮,印證天下選舉一樣亂。看來托克維爾的古典觀察,放到21世紀的台灣,似乎仍然值得我們參考。
(本文刊登於中國時報:民國93年11月28日,第D7版╱時報科學與人文) (本文代表作者個人意見) |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