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3, 2008

機器人解析》腦波複雜 人工造腦難及

September 3, 2008

機器人解析》腦波複雜 人工造腦難及

  資料來源: 聯合報 | 關鍵字: 台大教師專論 | September 3, 2008


機器人解析》腦波複雜 人工造腦難及
2008/09/03
【聯合報╱本報記者林嘉琪】

台灣科技大學智慧型機器人研究中心主任林其禹表示,仿生機器人是指機器人研發的仿生物功能,「觀察生物的腦波訊號,可以理解許多重大問題」,如果把這樣的研究投注在機器人發展,想要創造出具有大腦思考能力的機器人,還必須借助人工智慧與生物智能的不同專業,同時更必須要設法建立良好的人機介面。

「人機介面,就是人與機器溝通的介面」,林其禹強調,人機介面是很難建立的。因為,人與人溝通很容易,但是人要叫機器人去做事卻很困難,原因在於「機器人聽不懂人話」,簡單的程式雖可以完成簡單的行為,但若是要達成複雜細膩的動作,必須強化各項系統的設計與整合。

林其禹舉例,想用聲音控制機器人,光就「語意」部分就有操作上的困難,因為每個人的聲音強度不同,「同樣一句話,不同的人講就有不同效果」,現在做出來的機器人還無法辨識語意中細微的差異。

成功大學先進智慧型機器人與系統實驗室主持人李祖聖教授表示,除了「聲音」感應器設計上不容易外,要研製很多可以辨識人臉、認出主人的機器人,主要的「視覺」辨識技術,很容易受到光線亮度、陰影、色系差異的影響,要即時正確地辨識出主人也是難度極高的技術。

台大機械工程系助理教授林沛群指出,「仿生可以分成元件、系統與材料三個面向」。例如由美加地區四所大學合作研發的六足機器人RHex與柏克萊大學研發的壁虎機器人Stick bot,都藉由學習生物運動行為,發展出靈活的行動的機器人,這過程就是在建置一套仿生系統。而鼠腦機器人戈登的腦部開發,則側重在仿生元件的研究。

林其禹表示,以往人類會經由創造「類神經網絡」,嘗試理解生物思考運作的邏輯,但現在科學家利用鼠腦的自然腦部網路組織,直接研讀腦波訊號,無須再創造新的架構,還可以取代模擬大腦的浩大工程。

但他也強調,生物的腦神經仍然十分神秘與複雜,即使我們開始探索自然智慧與打造人工智慧,但並不表示已經能夠創造大腦。目前人類只能由大腦研判出一到二成的訊息,而這些訊息內容也僅是簡單動作與淺層意識,想要設計出能縝密思維與動作準確度高的機器人,囿於現行技術,機器人文明社會的產生仍有一大段路要走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