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8, 2008

轉變與機會 台美中新關係 牽動投資新機會


  • 2008-11-08
  •  

包括伊拉克的內,美國在中東的駐軍超過三○萬人,大部份在伊拉克,根據統計,一個前線的駐軍,大約要有五個後勤人員來支應。所以計算在中東三○萬駐軍,若再加計後勤支援,大概就要兩百萬人。因此,美國每一天在伊拉克就要支出七.八億美元,一年下來就要花用二八五○億美元。

伊拉克駐軍令歐巴馬傷腦筋

因而,要怎麼面對伊拉克問題,不僅是軍用問題,也是經濟問題,撤軍後,士兵解甲歸田,在失業率上,恐怕會再走高。歐巴馬當選之後,就直言不會「馬上好」,未來還有不小的考驗。

至於中國,當然經濟也開始向下調整,但整體的經濟環境的條件,應該還是會比美國好,中國的因素,對台灣更重要,尤其這一次兩岸進入大三通時代,相關的產業,將有不同的發展格局,如:航空業、金融業,這是台灣最大的轉變。

從一九九○年以來,兩岸開始協商、接觸,這個過程,可說是波折不斷,但自今年六月份的第一次「江陳會談」,到這一次陳雲林來台的「二次江陳會談」,在歷史應有不同的定義,也有不同的結果,當這個協商平台延續下去之後,台灣肯定有新的局面。

一九九二年台灣的海基會,與中國的海協會,正式達成事務性的協商平台,也達成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原則,這就是所謂的「九二共識」。

也就是有了一九九二年達成的協商平台,才促成一九九三年,在新加坡舉行歷史性的「辜汪會談」,至此之後兩岸有一段蜜月期,到了九五年春節前夕,江澤民發表「江八點」,建議兩岸領導人互訪,並提議在「一個中國原則」之下,展開結束敵對狀態的談判。

同年的四月,當時李登輝總統則以「李六條」來回應「江八點」。惟兩個月後,也就是九五年六月,李登輝訪問美國,打破兩岸互信,也把美國拉進這場兩岸紛爭,於是中國開始對台灣一連串文攻武嚇,甚至九六年三月,台灣總統大選前,在台灣海峽進行飛彈試射,兩岸關係進入低迷。

「江陳會談」,有利多

一直到九八年,辜振甫到上海訪問,重啟第二次「辜汪會談」,兩岸重新恢復對話機制。也達成當時海協會會長汪道涵來台訪問的協議。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