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7, 2009

我連靠農救失業都不懂?

 我連靠農救失業都不懂?

  資料來源: 聯合報 | 關鍵字: 台大教師專論 | February 7, 2009


雷立芬╱台大農經系教授(北縣新店

立春是一年的第一個節氣,象徵春天來臨,農民也該準備耕種,因此政府特別訂為農民節。清朝皇帝還會在這一天到王田犁田,做為人民表率。今年立春是剛過的二月四日,沒人在意,更沒任何儀式。民眾想要看總統下田插秧,可能得等下次大選。

全台搶救經濟之際,農業似乎置身於事外,除非農產品價格暴跌或白米價格飆漲,農業新聞上不了版面。但是不要忘記,農村一向吸收都會失業人口;同樣面積的農地上從事農耕的人數增加,稱為隱藏性失業,可以幫政府修飾難堪的失業率。

農產品出口曾為台灣累積外匯,奠定經濟發展基礎;面臨全球性經濟衰退,農業可再扮重要角色嗎?在中國大陸「五億家電下鄉」是大工程,不但嘉惠大陸產業,台灣收到訂單的業者不也雨露均沾。大陸要靠農民救經濟,在台灣佔GDP比重低於百分之二的農業卻被摒除在政府選項外。

因為總需求減少造成的經濟衰退,以擴大政府支出為最快速因應之道,但是政府支出經費來自全民,運用之際應該著重長期效應。基礎建設包括教育設施等公共工程因為更有效促進經濟發展,而被視為首選,譬如美國胡佛水壩、六十年代的十項建設。

因此當今最具前瞻性的公共建設首推新(擴)建航空站,因為台灣位居亞洲交通樞紐地位,尤其中國要迎向海洋,必須以台灣為跳板。東南亞各國要與大陸貿易除了陸路,就以台灣轉運相對具有效益。反過來說,台灣要進軍歐亞大陸,何妨借道大陸。如果我們有一個與世界接軌的航空站以及其周邊腹地廣大的倉儲、加工區,只要商人嗅到商機,企業跟著進駐,活水也會隨著來,這才是發展經濟的道理。

以農業為例,桃園縣的花農可以利用自家生產以及荷蘭、東南亞進口的花卉,搭配巧克力、小熊玩偶組成捧花,再利用航運出口全球。一朵花的價格再好也比不上一束花吧!花商所以獲利高,因為他們會「加工」,農民當然也可以是農商,但是政府從不鼓勵農民(一群農民)變成商人(一個公司)。即使開放直航,台灣的農產品仍執著在如何增加出口大陸的量,或限制大陸農產品進口以免衝擊國內市場。然而換角度思考,如果能夠有效利用全球資源巧思加工,進而創造無限的附加價值,有必要封鎖大陸原料嗎?台灣農業思維一直圍繞在生產,但是又不能根據需求計畫生產,每每生產過剩,連馬總統的國務機要費都要用來認養農產品。若停留繼續在生產問題,再多的國務機要費也救不了所有農民。

台灣農業問題不是擴大面積,更不是設限保護,而是坐大生產基地,放大消費市場,這端視政府是否選對政策,更重要的是,這項政策選擇也會影響其他產業。馬政府財經幕僚再怎麼忽視農業,也不要忘記還可用農業美化失業率。

【2009-02-07/聯合報/A15版/民意論壇】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