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4, 2007

Hong Kong 1991

大陸是香港資金最大的投資地。目前廣東省的加工廠約兩萬家,雇用兩百萬名勞工,其中為港人加工生產的,約佔九成。
而從一九七九年大陸改革開放,至一九九○,香港佔大陸外資(四百零四億美元)的三分之二。
香港與大陸也是彼此最大的貿易伙伴。一九九○年香港、大陸貿易總額約三千九百五十億港幣,佔香港貿易總額的三○%。

~~~~~~~~

台商在香港

三邊經貿的配角?

作者:楊瑪利

出處:天下雜誌 第126期 1991/11/01 出刊

相較於心急出走的香港百姓,大批台商卻於九七前雲集香港。他們與港商共同奔波於兩岸之間,以高層人士的「委任」、「默許」為令箭,積極構築廣東、台灣、香港的南中國經濟圈。但仔細分析南中國經濟圈結構,卻發現大陸和香港已成主導,而台灣似乎只堪稱配角……。

九、十兩月交接的香港,處處看得見海峽兩岸的影子。
當不少大廈大門掛起慶祝十月一日「中共建國四十二週年」字樣的紅布條;為中華民國十月十日慶典準備的人士,也正忙碌著。
電影院上演的是今年威尼斯影展銀獅獎「大紅燈籠高高掛」。這是部由大陸編、導、演,台灣出資拍攝而成的電影,然而在海峽兩岸的兩紙禁演令下,卻只有香港觀眾能夠觀賞。
香港島高級住宅區的山頭上--陽明山莊,坐鎮港人心中最大的台商--黃週旋。山頂上穿梭的是來自兩岸高層政商人物,包括台視董事長陳重光、中共國務院副總經理朱鎔基、劉少奇妻舅、光大集團的負責人王光英……。

官方老死不相往來

 自從台灣開放探親,香港就居兩岸中介的角色。然而,近幾年來隨著兩岸經貿的成長,赴港旅遊人數越來越龐大––去年一百三十二萬多台灣人到港,其中九十二萬 人轉赴大陸;近三千家赴大陸設廠的台商,據估計有六成以上在港登記公司,香港已從單純中介的角色,升格為兩岸互動、角逐影響力,甚至成為商人整合台、港、 大陸為共同經濟體的主要運作場所。
儘管政府在憂慮中共的反應下,不可能太積極、公開的參與香港事務,但近半年來代表政府立場的對港措施可謂一波接一波。
五月份,外貿協會在港成立台北貿易中心,馬上結合了二十幾家台商,在維多利亞港邊、一棟四十多層的辦公大樓內佔據一整層空間,形成「台商之家」。
七月份,省屬三商銀之一的華南銀行在港設立辦事處,成為第一家在香港設立據點的台灣銀行。
九月份,主持投審會多年的黎昌意,以經貿外交姿態轉任外交部駐香港代表,突破以往政府在港只做僑務的形象。
相較於台灣政府不敢大事聲張的低姿態,和兩岸官方人員在港「老死不相往來」的尷尬,商人就顯得格外積極主動,儼然形成經濟帶著政治跑的局面。台、港商以香港為大本營,以取得兩岸高層人士的「委任」、「默許」為利箭,穿梭兩岸三邊,企圖把台、港、大陸的經濟結合起來。
 香港總商會主席羅康瑞就是遊走三邊,推銷合作理念的人物。羅康瑞不僅在香港是個活躍的年輕企業家(四十三歲),在海峽兩岸也是可以直通黨政大員的要角。今 年五月份他領代表團來台拜會行政院副院長施啟揚(前大陸工作委員會主委),談的是︰「在政治氣氛不能充分溝通的環境下,商界可以服務,促進三方面溝通,」 外型英挺、說話條理分明的羅康瑞說。

促成南中國經濟圈

年紀輕輕就顯得老成持重,羅康瑞接著表示,他跟北京最高領導階層也談過︰「他們歡迎我們多做溝通,大家多配合。」
前僑福建設董事長黃週旋則不只鼓吹,還親自積極投入可以整合三邊的各式投資。在香港和大陸人眼中待人慷慨又帶點江湖霸氣的黃週旋,雖然因榮星花園案在台名聲大損,但台北政商要人到了香港並不迴避他,還有不少人形容他是「兩岸到港必見的重量級人物」。
近日黃週旋為了籌組資金,赴北京、上海蓋幾十萬戶國民住宅,把陽明山莊十八棟大廈中的一棟,以約台幣十四億賣出,買主就是廣東省信託公司。另外,他也與陳重光合資,在港設立貿易公司,主要目的是向大陸購煤,回銷台灣。
黃週旋表示,大陸住屋太緊,「中國人嘛!替國家做點事情,」所以他去大陸蓋國宅。而台灣向美國買煤,「沒必要嘛!大陸煤那麼便宜,」所以他要幫台灣購煤。
對於推動兩岸三邊交流,黃週旋的結論是︰「大家躬逢其盛、服務兩岸……」這些都是促進兩岸統一最好的辦法。」
關於兩岸三邊如何整合,商人們其實已經提出他們心中足以抗衡日本勢力、回應歐洲共同巿場、美、加、墨自由貿易區的構想––成立南中國經濟圈。

三邊一條線發展

 這個將台灣、香港、廣東、福建、海南島、澳門都吸納進去的經濟圈,人口共一億二千萬,與日本巿場一樣大;而其生產分工的形態,在不少人士心中更是完美無缺。
香港貿易發展局負責推動台灣、大陸業務的高級經理王林奕蘋即指出,科技水準、生產能力較高的台灣,加國際金融、航運中心的香港,配合大陸的勞工、土地,正好可以上下游、生產行銷「一條線發展」。
羅康瑞也期待︰「將來發展起來,會很了不起。」
 然而這樣的美景,又有多大的風險?站在台灣立場,仔細探究正在迅速整合的南中國經濟圈,表面是大家平等分工,其實是以香港、大陸為主體,台灣只是積極配合 的組合。由於香港自從一九七九年大陸經濟開放,十年來已與大陸養成密不可分的經濟共生關係,而台灣只在近三、四年才加入這個體系,不僅勢力仍薄弱,還有可 能步上港商因太多利益在大陸而不反共的後塵,進而影響到台灣的大陸政策。
許多指標已顯示,香港已經完全被吸納入南大陸的經濟體系。
大陸是香港資金最大的投資地。目前廣東省的加工廠約兩萬家,雇用兩百萬名勞工,其中為港人加工生產的,約佔九成。
而從一九七九年大陸改革開放,至一九九○,香港佔大陸外資(四百零四億美元)的三分之二。
香港與大陸也是彼此最大的貿易伙伴。一九九○年香港、大陸貿易總額約三千九百五十億港幣,佔香港貿易總額的三○%。

一千七百萬人次進大陸

當每天往返香港、深圳邊境的貨櫃車超過一萬輛、當去年一千七百萬人次的港人進入大陸(平均每位港人進去三次),從經濟及人民交接層面,都透露著兩邊的緊密接觸。
再加上一九九七回歸中國的事實,許多港人談到大陸時,都已自然的用「國內」稱之。
「很多人或許對中共不滿意,但要賺錢得靠大陸,」浸會學院經濟系高級講師陳文鴻指出。陳文鴻多年研究大陸經濟開放問題,今年世界銀行委託他撰寫中國經改的報告,將做為貸款中共的依據,他極權威地說︰「沒有大陸因素,香港近幾年不可能發達。」
經濟外,甚至連飲水、食物也依賴大陸(五○%飲水來自大陸),「香港沒有大陸,是不成為香港了,」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金耀基做出這樣的結論。
香港、大陸經濟共生體的另一環,則是大陸對香港也十分依賴。
 大陸開發需要香港人才、資金是不爭的事實。一九七六年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傅里曼(Milton Friedman)於三年前訪問大陸,行經深圳,看到處處高樓大廈曾十分驚訝深圳的「經濟奇蹟」,隨行的香港大學經濟系教授張五常隨即在一旁提醒︰深圳的 成就除了北京的「特別寬容」外,也得力於香港人大力開發。在深圳外資中,香港佔七九%。
香港也是大陸走向國際的窗口。在港幣通用,接收得到香港電視的廣東沿岸,人民以仿效香港流行為最高時尚,而內地人又以沿岸人民為標竿。

先香港,後大陸

今年初才赴港設分公司的台灣東元電機、泰山食品,其發展策略均為「先在香港建立品牌知名度,就容易進軍大陸」,就是看準了香港在生活方式、消費習慣領導大陸的情況。
而透過對香港的大力投資,越來越多大陸人士前往香港學習現代化的金融、管理技術,大陸的現代化改革也需要香港經驗。
 大陸在香港的投資仍保有共產黨對外一貫的神祕性。儘管銀行界人士知道十四家大陸銀行在港勢力已直逼「地下中央銀行」––匯豐銀行,中國銀行更可能在一九九 七年以前,加入匯豐、渣打之列,成為第三家發鈔銀行,但到底大陸銀行的存、放款、總資產如何,由於未公開上巿,也未對外發布,則不得而知。
大陸也積極投入香港房地產。香港房地產估價、仲介業的老大––仲量行,其資深巿場估價師陳承輝指出,近幾年投資香港房地產最大的「外資」來源就是大陸。從中央到各省巿設置在港的公司頻頻傳出巨資購買大廈的交易。
尤其當在港經營最久、勢力最龐大的英資企業––如怡和、太古洋行、匯豐銀行,因害怕一九九七而紛紛遷冊或賣出股份時,大陸是填補英資撤退後的最大勢力。太古洋行就將旗下國泰航空約二○%股份轉讓中共。
相對於港商在大陸或大陸在香港,台灣在兩地的勢力就顯得太薄弱。

台商等於一個李嘉誠

來得太晚而導致力量太小,幾乎是所有台商的心聲。儘管向經濟部登記赴大陸設廠已有二千五百多家,但比起港人光在廣東省就有近兩萬家企業,只不過是十分之一。
 而台商對香港,更大都傾向把香港視為進入大陸的中介點,無意在香港扎根。據估計,台灣在香港總投資額約二十五億美元,比起大陸在港勢力不可同日而語。中共 新華社對台辦事部部長黃文放就「幽默」擁有七百億外匯存底的台灣,在港的資產總合,約等於香港大企業家李嘉誠一個人的財產。
晚期才被引入香港、大陸共生體的台灣,除了經濟勢力太小外,兩岸政治才是最大絆腳石。然而在明顯的危機還未出現前,憂慮只會令人心中一懍,並不妨礙「更大宗」的兩岸三邊貿易發展。

大商家效忠祖國

隨著統一企業、中興紡織、正新橡膠……國內各大企業,也在今年進入大陸投資,台商赴大陸有越做越大的趨勢。
穿著時髦、說話輕快,香港資深政治記者江素惠表示,中共對商人統戰最多,目的是「讓香港大商家為了經濟利益去效忠祖國。」這些大商家包括與鄧小平關係良好、九月甫去世的船王包玉剛。
 中大副校長金耀基也觀察,香港企業界沒有人公開反共。一方面國際媒體上雖然播映著香港上百萬人民因為六四天安門事件走上街頭;今年立法局選舉代表反共、恐 共聲音的民主派也獲得大勝。另一方面,不少企業界卻私下表示,他們並沒有走上街頭,民主派也不能代表他們的聲音,甚至一位商人提到最高票當選的李柱銘時, 還帶激動的說︰「他是什麼?他以為他是救世軍!」
「我們是沈默的主流,用行動表示不怕中共,去大陸投資,」六十多歲、主持年營業額百億台幣貿易公司的港商甚至感嘆,香港媒體太傾向民主派,不重視企業的聲音。
會有這麼一天,在大陸培養成財大勢大的台商,也為了個人利益效忠「祖國」?也向台灣政府、人民表態︰中共不可怕,「我才是主流」?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在港台商,如此描繪兩岸政經發展︰目前的局面好像台北和北京對賭。北京桌前不但沒有籌碼,還有幾張借據。台北桌前則有一大堆籌碼。未來,台北會有三分之二籌碼跑到北京那邊,這就是中共的策略。
在商人領政的兩岸發展模式裏,誰在思考並保護台灣人民整體的利益?■

華運貿易--遊走三邊搶先機

熱門的台、港、大陸貿易交流中,有不少台商慢慢發展出一種成功的模式︰台灣當R&D後勤部隊,香港是蒐集大陸情報,接觸西方客戶,又可享受金融便利的中間橋梁,大陸則是生產基地。

跑遍全大陸

辦公室坐落在繁忙的維多利亞港邊,小巷弄中一棟毫不起眼的大樓裏,華運貿易商及台灣母公司的合作,就是典型的例子。
華運負責人李仲容,瘦高身材,引領訪客穿梭在滿屋子五顏六色的桌巾、玻璃杯罐、陶瓷器……之間,手指不停的四處筆畫著︰「在這個展示間可以看到所有中國最好的東西,」三十六歲、外表斯文,幾乎跑遍全大陸的李仲容欣慰的說。
相較四年前李仲容被台灣公司派駐香港開疆闢土時,員工僅四名,華運的成長非常快速。如今,員工增加了八培、年營業額達十三億台幣,李仲容也提升為香港公司的股東。
客戶主要是挑剔、講究品味的歐洲百貨、連鎖商店,生產廠商則散布在交通和通訊極不方便且效率又極差的大陸各處,在香港扮演「歐亞橋梁」其實比在台灣辛苦不下百倍。
 幸而台灣公司已提升為R&D的最佳後勤,克服了在大陸做生意的極大不便。以鞋子為例,李仲容的台灣公司加香港的訂單,一年約五百萬雙,每年該公司從歐洲請 來三個不同國藉的設計師,在台灣住一個月,共設計出三百種款式。款式定案後,由台灣師父打樣,製成樣本,再將樣本送進大陸,要求大陸廠照樣生產。至於生產 的模具、機器絕大部份也是由台灣運去。
以世界經濟最自由的香港為據點,免去在台灣可能有的經貿、政治限制,李仲容演出善用兩岸三邊各自優勢的範例。(楊瑪利)■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