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4, 2007

Singapore Tradenet in 1991

key word :1983->1989->1991

half day->30 minutes 許慶和 IBM.NEC.ICL

超越台灣之後

資訊新強新加坡

作者:李明軒

出處:天下雜誌 第124期期 1991/09/01 出刊

去年,新加坡資訊工業出口首度超越台灣,成為全球第六大資訊工業國。以彈丸之地,矢志要成資訊大國,新加坡靠的是耐心規劃、有雄心的政府,以及……。

六年前,美國惠普公司總裁楊格親自到台灣設立惠普亞洲資訊產品開發中心,曾是當時亞洲資訊界的一件大事。畉
時隔四年後,這個機構安靜地移到新加坡,十餘位台灣惠普工程師隨之前往。同時,惠普打算成立亞太區個人電腦事業部,以生產個人電腦見長的台灣再次力爭,地點最後仍落在新加坡。畉
新加坡惠普的崛起,反應著近年來新加坡資訊工業的強勢表現。相較於台灣資訊工業從大步快跑到成長趨緩,遠在麻六甲海峽南端的新加坡,正雄心勃勃地要在轉運港口、貿易、金融中心外,再添一個「資訊大國」的頭銜。畉
去年,新加坡的資訊工業出口值六十三億美元,超過台灣的五十八億。第一次,新加坡取代台灣,成為世界第六大資訊工業國(表一)。畉

超過台灣

新加坡人的驕傲,更在於一個資訊化環境正逐漸其在國內成形。畉
 兩年前,新加坡完成世界第一個電子資料交換(EDI)網路Tradenet、讓超過一千五百家企業利用電腦網路進行下單、交易等業務。這個花了六年時間完 成的大型網路,立即在繁多複雜的商業交易上展現效果。「業者的文件往來只要三十分鐘就能完成,以前至少要半天時間,」新加坡國家電腦局副總經理、同時也是 Tradenet計劃主持人的許慶和,語氣中帶著興奮和驕傲。畉
相對來看,比新加坡還早一年推動資訊工業的台灣,卻遲至月前才敲定,由中央標準局負責電子資料交換網路的標準制定工作。畉
 為邁進「資訊大國」,新加坡政府一本火車頭角色,繼續規劃未來十年的資訊發展藍圖,推出「智慧島」(IT––二○○○)計劃。這項計劃準備把國內現有和孤 立的電腦網路連結起來,使全國成為一個大網路。涵蓋領域更廣達金融服務、製造、休閒旅遊、建築地產、批發零售、媒體出版、交通、醫療保健、教育和資訊工業 等十一項。畉
「智慧島」的理想高、規劃設計相當困難。今年初,國家電腦局董事長陳振南在報告中就指出,「智慧島」的挑戰就像要發展能滿足政府、企業和個人不同需要的運輸系統,不但性質不同的系統(如地下鐵、公車)要完備,彼此之間還要接駁無礙,一票用到底。畉

走向資訊化社會

但是,假如這個象徵資訊化社會到來的大網路在公元二千年完成時,一幅令人心動,更難以置信的資訊活動畫面也將出現,「交易不再受時空限制,傳統人為的資訊傳輸電子化,以小時或以天計算的資訊回饋速度也將縮短到以秒為單位,」陳振南表示。畉
「別的不說,目前因結婚輟職在家的婦女,未來照樣可用連線的電腦在家『上班』,為新加坡提供可觀的人力資源,」電子工業資訊公司Datapro新加坡研究經理莊葛蕾絲評估。畉
而負責這一連串大膽、精密規劃藍圖的,是開始只有六個人、十年來擴充到上千人的新加坡國家電腦局。畉
「我們是按部就班,先培養人才、再發展資訊科技環境,」擁有麻省理工學院MBA學位的許慶和指出。最近剛卸下代總經理職務、也是國家電腦局創辦時的「六壯士」之一,許慶和不假思索的說︰「最後的目標是提升全國生產力、增加其他產業競爭力。」畉
為了培養人才,國家電腦局一開始就分別和美、日、歐的IBM、NEC和ICL三家電腦公司合作、成立三個電腦人才培訓中心(見天下三三期)。十年來新加坡的電腦人才由八五○人增加到一萬人。畉

「說做就真做」畉

比較過星、台兩地電腦人才培訓情形,一家台灣電腦廠商承認新加坡「說做就真做」的態度可畏。以兩國同時推動電腦輔助設計技術為例,新加坡投下資金、成立中心、找外商技術移轉,「每一步都扎實」;台灣的做法是往研究機構一放就沒事了。畉
 同樣的,為了要讓資訊應用的「活水」暢通,國家電腦局從一舉一動處處關係到民間的政府部門下手。過去十年間,新加坡十八個政府部門陸續完成自己的電腦系 統,經過網路相連,迅速帶出貿易、醫療、法務、證券等業務的電腦化動作,影響力直接滲入民間活動。帶著靦腆笑容的許慶和表示︰「到今年底,新加坡員工人數 超過十人的公司,電腦化比例可能達到七五%。」畉
這種雷厲風行的電腦化過程,不是沒有反彈,但是從前任總理李光耀以來,決策者支持電腦化的態度 一直不變,執行阻力相對降低。一位接觸過Tradenet計劃的外商就指出,Tradenet不是完美無缺的電腦網路,但是做的效益絕對大於不做。政府立 場明確,原本抗拒改變的人只有自行調適,加緊學電腦,以免被淘汰。
國家電腦局不斷創造「資訊大餅」,連帶產生吸引外商、引進技術的效果。去年, 新加坡每千人有七十台個人電腦(台灣五十台),資訊設備投資佔國民生產毛額四‧二%(台灣○‧五%)。政府積極,加上巿場蓬勃,自然使得面積如台北巿大 小、人口二百五十餘萬、資源貧乏得連蔬菜都必須自鄰國進口的新加坡,頻受外商青睞,自動為新加坡扛下八成的資訊產業表現。畉

研發能力強畉

台灣在爭取惠普亞太區個人電腦事業部受挫,意味著在跨國公司投資、巿場和發展環境的綜合考量中,台灣的競爭吸引力已不如新加坡。畉
走進惠普在新加坡的個人電腦和鍵盤工廠,自動化生產線以每兩分半鐘生產一台電腦鍵盤,每月生產一萬台個人電腦的速度運作。寥寥可數的員工扮演監控、抽驗角色,更令人意識到向來台灣自豪的勞力優勢未必還是競爭的條件。畉
 國家電腦局官員耐心的遊說與優惠條件,同樣也令外商動容。不久前,與惠普有策略聯盟關係的美國蓮花(Lotus)公司宣布,五年內在新加坡投資約新台幣五 十億,蓋工廠、設研究設計中心,有意進軍亞洲筆記型電腦應用軟體巿場。蓮花總裁曼茲在新加坡公司成立儀式中特別強調「新加坡提供了一個好的開始,」一位新 加坡籍員工驕傲的說。畉
「我們的優惠條件多,從投資金額大小、招募員工人數多寡、產品技術層次,一直到投入研發程度等,都在考慮之內,」不停的離開座位取資料的國家電腦局高級工業官姜志華,不諱言新加坡在獎勵投資上的積極性。畉
攤開他手上的資料,國際知名資訊大廠在新加坡設研發中心的多達十六家。畉
技術直攻尖端,加上磁碟機、半導體、個人電腦、軟體等各類資訊大廠相繼湧入,連帶使新加坡多一項台灣產業界力求未逮的優勢––本地經理人才素質整齊。年僅三十二歲,擔任美國ALR電腦公司亞太區總經理的侯慶鋅正是其中之一。畉
 連續三年在亞洲、非洲、中東和紐西蘭等巿場「拓荒」、豐富的國際觀使侯慶鋅習慣找競爭力製造優勢,並運用新加坡的資訊網路和電子郵件等服務收集商情。他在 台灣開電腦模具(比新加坡快四十五天),採購台灣電腦鍵盤和日、韓的半導體,送到鄰近新加坡空軍基地的工廠裝配,再回攻原採購地區。畉

尋找生產腹地畉

「新加坡本身缺乏零組件工業,但我們賣附加價值,」坐在不時有F–十六戰鬥機臨空的辦公室裏,侯慶鋅自信滿滿的說。畉
新加坡本身也有心運用這種資訊產業的優勢,拉開原本只有「彈丸之地」的生產空間,進而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軸心。八月中旬,新加坡總理吳作棟宣布「成長三角」(Growth糺triangle)策略,結合勞力充沛但技術落後的巴丹和柔佛,進行區域內產業垂直分工的動作。
「這個策略很厲害,」神達電腦總經理侯清雄承認。在他的觀察中,台灣對新加坡的競爭優勢,除了主力產品不衝突外,就是台灣的資訊產業分布平均、規模整齊。「他們要是真的有了生產腹地,對我們就真的有威脅了,」侯清雄皺著眉說。畉
但是在威脅之外,也許還有值得台灣深思的教訓,為何新加坡真能從資訊生手搖身一變,反而在應用、生產、管理三方面處處奏捷呢?
對於一心想成「資訊大國」的台灣,這個問題的答案,顯然不僅止於「如何拓展產品外銷」一項而已。■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