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pril 20, 2008

他山之石》打造個案教學樂土 從制度著手

MBA學生在就讀的兩年期間,平均要讀500個個案。

他山之石》打造個案教學樂土 從制度著手

【經濟日報╱周慧君】 2008.04.20 03:28 am


2005年起,在國科會贊助、台大與政大教授群帶領下,台灣商學界逐漸發展並採用美國商學院行之有年的個案教學法,在經過幾個階段的成果發表之後,已逐漸成形,但許多參與學者紛紛指出實行上遭遇的瓶頸,以及未來可改進的方向,頗值學界深思。去年有幸至美國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研究,參與個案教學課程,近距離觀察其值得借鏡及學習之處,期盼能發揮他山之石之效。

若以美國商學院個案教學法在整個教學過程的占比為光譜的話,光譜的一端是像芝加哥大學這種重視理論講述,以個案做為理論解釋的教學方法類型,另一端是像維吉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完全依賴個案教學的教學方法者,居中的則是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哈佛大學等,運用兩者混合教學。台灣正要開始推動個案教學法,華頓商學院的混合教學方式,正可做為參考。

以我參加的兩門MBA的課程,即可一窺其成功之處。第一門課是達緒尼斯基(Gary Dushnitsky)教授所教的「創業」課程,12周的課程,除了兩堂課請業界成功人士演講之外,有五周的課程是討論個案,這些個案都出自哈佛商學院的管理個案。除了在個案講述之前有理論的鋪陳之外,教授每次上課前,都會利用教學網站做問卷調查,就該一個案可能產生的抉擇問題,讓同學選擇自己認為應該走的方向,並且在上課時總結投票結果,作為討論的基礎之一。贊同與反對意見的探討,往往激發出許多智慧的火花。

研究多元 廣泛取材

麥克尼禮(Roderick M. McNealy)教授所教的「新產品開發」,也同樣令人回味。12堂課,除了兩堂課小組報告外,六堂課討論個案。由於教授任職於業界的嬌生公司,學生格外能感受到實務意涵,個案當中的細微之處,往往可以透過教授的補充解釋,獲得理解。這位教授並不局限在哈佛個案,也採用商業周刊的報導,做為個案研究的教材,因此範圍更為豐富。

台灣商學院目前盛行純粹講述的教學方式,若能加入個案教學,確實可以使得課堂討論更加生色,然而,這有賴相當厚實的深層結構。因此,除了購入外國案例或自行研發本土個案之外,如何培養這個結構,更是值得思考與追求的目標,在此提出幾個思考面向。

首先,追求「標準答案」一直是台灣學生奉為圭臬的學習標準,而在西方社會,「思考」才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其次,美國商學院MBA課程通常要求學生有二至五年的工作經驗,換言之,學生並非白紙一張,都擁有不同產業的實務經驗,因此,討論個案時,學生提出的觀點,通常都很符合實務且深具思考意義。

缺少實務 效果打折

反觀台灣的MBA學生,大部分是大學部畢業生,因此即使個案設計再良善,學生的思考總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縱然也有不少發人省思的看法,但其互動效果,就沒有美國課堂來得好。

當然,教師本身的經驗與能力也是關鍵。雖然目前國科會與學界有共識要朝個案教學發展,但教師本身是否具有能力,不無疑問。選擇什麼個案,來具體呈現理論上的觀點,考驗教師的能耐與學養。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商學院個案教學歷史悠久,並且有很好的個案來源:哈佛商學院一年平均可以生產350個個案,校方允許教師以一到四個月的時間撰寫個案,並投入大量經費,MBA學生在就讀的兩年期間,平均要讀500個個案。如此充足的個案支援,以及個案討論教學法行之已久,使得美國教師採用個案教學,有了很好的起步。但對台灣教師而言,這個部分尚在建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深層結構 成功關鍵

最後,產學合作關係也是成敗的關鍵。美國幅員廣闊、企業繁多,而且都有聘請顧問諮詢的傳統,因此當商學院提出個案研究的要求時,企業也樂得合作,因為透過大師的分析,或能為公司找到潛在問題及解決之道。

但對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台灣企業來說,本就較無顧問諮詢的習慣,而且許多企業以商業機密為由,不願意透露商業運作的細節,增添撰寫個案的困難。因此如何結合學界與商界的人脈關係,進而建立信任,也是必須突破的環節。

總之,美國商學院個案教學的成功,並不只是靠哈佛個案資料庫,配合的基礎觀念、文化價值的深層結構,才是這個教學方法成功的關鍵。台灣目前已經體會到個案教學方法的優點,並且開始撰寫本土個案,是一個很好的開始,相信經由建構配合的制度與環境,更能夠使此一教學方法在台灣生根並開花結果。(作者是交大人文與管理學程兼任助理教授)

【2008/04/20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