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7, 2008

虛擬實境滿足顧客需要


科茨威爾人工智慧網 (KurzweilAI.net)
http://www.kurzweilai.net/index.html?flash=2
    
By Cade Metz, PC Magazine / 戴美如 譯 2001/04/10 16:43

如果您造訪心靈機器一書的作者兼發明家雷.科茨威爾(Ray Kurzweil)所製作的網站 科茨威爾人工智慧網 (KurzweilAI.net),首先您會遇到他的數位分身拉夢娜(Ramona)。拉夢娜是個動態數位化身,她會用那逼真得嚇人的說話方式回答您對於這個網站的任何問題,您也可以詢問今日新聞與天氣。到此為止,她在您眼裡可能只是比所謂新奇機器再稍微先進一點而已。然而,提供拉夢娜科技支援的波士頓LifeFX公司以及位於加州桑尼維爾(Sunnyvale)的eGain公司將很快地重新改造您與網站互動的方式。

許多公司都致力於打造像拉夢娜這類的數位化身,提供給日常用網站,讓這些數位化身搖身一變,成為虛擬行銷業務,也扮演客戶服務代表的角色;LifeFX 公司以及eGain公司只是眾多同行之一二而已。數位化身--通常被認為是機器人(bot)、一個替身,或者只是個能說話的駐站角色,讓您在電子商務網站上買東西時能跟你說話、在使用商品有問題時可以提供回答。

理論上,跟這些數位化身互動要比你閱讀輔助說明文件或跟客服部門通電子郵件來得自在多了,也比較容易滿足你的需求。Lipsinc公司的Michael Zapata III 表示:「人們在與這種擬人化的數位化身互動時,比較容易投入。」Lipsinc 位於北卡羅來那州的Morrisvillle,是專門研發這類數位化身的公司;Michael 又說:「在人們較為投入時,就能夠提高顧客的滿意程度。」

出身波士頓的LifeFX公司為醫藥以及娛樂業研發擁有3D立體五官,只要裝上聲音檔案就能發聲的數位模特兒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科茨威爾(Kurzweil)的化身 --拉夢娜(Ramona)就擁有LifeFX公司製造的3D立體人頭,對話科技方面則由 eGain公司研發的人工智慧和對話引擎來提供。當你輸入一個問題時,eGain公司的對話引擎就能自動產生一句回答。接下來,這句回答將被轉換為聲音,LifeFX 公司出品的臉蛋就會做出對應的動作與表情。

目前拉夢娜發出的聲音要逼近真人真聲還有一段距離。怎麼聽,它都比較像是 1950年代科幻電影裡的機器人在說話。不過她臉上的的表情動作卻是相當出色的。 LifeFX的副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CEO)Lucie Salhany說道:「這不僅是模仿嘴唇翻動而已,我們還必須模擬臉部肌肉結構的牽動,務必讓表情看來自然。」相對於eGain的對話引擎必須等你輸入問題再產生對話,LifeFX出品的臉蛋卻可與事先錄製好的對話搭配,所以臉部表情跟說話搭配起來自然流暢多了。


評論:IT未來的下一個未來
觀看回應
友善列印 | 轉寄朋友 | 加入Furl網路書籤 | 加入HEMiDEMi網路書籤 | 加入MyShare網路書籤 | 加入funP
    
CNET新聞專區:Michael Kanellos 2005/03/09 13:33

Friendster或盤尼西林(penicillin),哪一種對人類歷史的重要性較大?

之所以有此一問,是因為最近常聽人提到「柯茲威爾定律」(Kurzweil's Law),亦稱「加速回報定律」(Law of Accelerating Returns),由預言家Ray Kurzweil所提出。根據該理論,技術改良以過去的成就為基礎,每十年革新的步調會加倍。這種進步理論頗有「摩爾定律」(Moore's Law)的味道。

Kurzweil在勾勒此理論的論文中寫道:「在科技的早期階段--輪子、火、石器--費時數萬年才慢慢演進、普及。一千年前,諸如印刷術等典範轉移,也耗費約莫一個世紀的時間,才為世人普遍採用。今日,重大的典範轉移,例如行動電話及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則只消數年的時間就普遍大行其道。」

他接著說:「19世紀那一百年期間所發生的科技變革,比之前900年的變化還大。接下來,在20世紀的頭二十年期間,我們目睹的科技進步比整個19世紀還多。」

創投業者喜歡這種想法,因為那暗示某種重大的變革正在醞釀之中。但另一方面,未來派人士也曾在TED會議及其他未來科技會議大膽預言重大的社會與科技變革,例如網誌(blogging),例如公用運算(utility computing),例如射頻識別(RFID)。

然而,這些未來派理論也許需要調整一下。否則,若依照那種進步速度推論,那麼2001年到2010年這十年期間,豈不是會產生與整個20世紀科技成就等量齊觀的科技進展?換言之,在這十年期間,每一年產生的科技貢獻,不就等同於以往十年方能達到的成就?

社交網站Friendster在2002年開張,盤尼西林於1928年發明。1920年代也發明出以液態燃料驅動的火箭、電視機、機器人以及Pez自動販賣機。

即便是1900年代最初的十年--也就是發明Zeppelin飛艇、茶包、霓虹燈、相對論、曳引機、安全刮鬍刀、空氣調節機、聲納、玻璃紙和即溶咖啡的年代--也似乎比2000年的成就輝煌甚多。2000年我們出產些什麼?1GHz的處理器,以及Audrey,一款可用海綿清洗的網路家電。相形之下, 2000年的紀錄似乎滿可悲的。

金字塔算法

若照Kurzweil的看法,未來進步的步調會十分神速。也就是說,就在這個世紀,應該會產生等同於過去200個世紀加總的科技成就!相當於把法老王年代初期至今所有的成就集其大成,外加一萬六千年。

可是,現在已是2005年2月底了,還看不到一絲科技大變革的跡象。但在1950年代的頭兩年,發明家已經想出信用卡、強力膠和動力方向駕駛,而條碼也即將誕生。

Kurzweil的理論其實站不住腳,因為我們常把過去視為很原始,是因為自己未處在那個年代,感受不到那時候受到的震撼。所以,以後見之明,我們會認為胸罩(1913年發明)和冷凍食品(1923)這類東西太平凡了,大概一個周末就能創造出來。

事實上,科技進步不是一直呈直線進行,而是呈波浪起伏狀。羅馬人在西元315年興建君士坦丁拱門(Arch of Constantine)時,不得不從別的紀念碑偷雕刻來裝飾門面,因為雕刻師父能力變差。馬雅人創造出大量的天文學圖表,甚至首創一套以數字20為中心的繁複數學系統,但後來馬雅文明依然沒落。

社會適應科技變革的步調也會隨時間改變。未來派人士也許說對了,科技或許正在加速進步,但其帶來的衝擊未必像從前那麼強。我祖母那一代曾經歷天花疫苗、電冰箱和飛機發明的震撼,她還記得,當年村民在屋頂上鋪濕毛巾,作為防範哈雷慧星墜落的預防措施。

在我有生之年,看來科技大致上會依循微幅調整既有發明(例如以雷射唱片取代卡式錄音帶之類)的模式進行。我已目睹兩項震撼全球的重大科技變革T--網際網路及全球暖化--只不過其中一項是意外的產物。到目前為止,我還未看到地球人到月球通勤上班,或駕駛水翼船(hydrofoil)。

進步的車輪無疑會繼續滾動,只是恐怕不會產生像古代人發明車輪那般,帶來從無到有的震撼力。(唐慧文)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