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人工智慧?
簡單而普遍的定義是:一部機器假如它表現的行為與人類表現的同樣有智慧,這種經由機器表現的智慧就叫做人工智慧。除此之外,人工智慧至少有下列三種不同的看法:
(1) 電腦科學家:人工智慧最早開始於電腦的領域,因此就電腦科學家而言,其目標是把機
器經由電腦軟體程式的方法,變聰明而能取代人類腦力的工作,就像工業革命機器取代
人類勞力的工作一樣。
(2) 認知科學家:經過電腦科學家多年的努力所創造最聰明的機器,其智慧還比不上地球最低等的生物。因此,有一批心理學家就提出要創造人工智慧前,應該先了解人 的智慧是如何運作產生的,而形成所謂的認知科學,其目標就是先研究人類的心智模式,再把這個心智模式放到機器,就可以產生人工智慧,這個機器不一定是電 腦,因為他們懷疑利用現代的電腦可以創造人工智慧。
(3) 野心科學家:另外有一批科學家的野心更大,以「人工智慧」之父 Minsky為代表。他們企圖創造一種智慧機器人,其智慧甚至超過人類,就像工業革命我們創造機器取代人力而更勝人力,其目標就是創造比人更聰明的新物種。有人質疑我們不可能經由我們自己的手創造比我們更聰明的機器,這已經超越科學進入人文與哲學辯證的問題了。
有人擔心有一天機器人比人類聰明將是人類的浩劫,企業家說:別杞人憂天!先設計一個能夠預測股票市場的機器,來挽救台灣的經濟吧!僅管媒體把「人工智慧」 炒得火熱,學術界把「人工智慧」寄望於未來的美景;對務實的企業家而言,「人工智慧」只出現在電影或夢中。回到機器可不可能有智慧的問題,就必需先探討 「人工智慧」如何衡量,以下介紹兩種衡量人工智慧的方法。
杜寧測試 (Turing Test):1951年杜寧(Alan Turing)提 出有名的「杜寧測試」來測試一部機器是否具智慧,也是判斷機器是否具有智慧最為人熟知的方法。杜寧測試的方法有許多的版本,基本上其原理與方法是:假設有 三個房間,有一個房間裡面坐著一個人,另一個房間有一部具有「人工智慧」的機器,而你坐在第三個房間,假設你能透過鍵盤、螢幕或甚至聲音與其他兩個房間溝 通。你能隨意決定談話的時間、談話的內容並提出各種問題。但是記住另外一個房間的「人」會想盡辦法,讓你誤認他是一部「機器」;相反的來自另一個房間的 「機器」想盡辦法,要你相信他是一個「人」,在經過適當的溝通與對話後,你必須決定剛剛談話的對象,那一個房間是人,那一個房間是機器。假如你無法辨認或 誤判「機器」是人,則這部機器通過杜寧測試而具有智慧。杜寧測試雖然在1951年就被提出來,但是直到1991年才有一位熱衷於人工智慧的洛布納(Hugh Loebner)博士,提供十萬美元給通過杜寧測試的機器設計者,舉辦叫洛布納獎的杜寧測試比賽,才開始有機器挑戰杜寧測試。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部機器通過杜林測試。目前的機器離這個境界還很遙遠,因此,洛布納獎每年只頒發一千五百美元獎金獎勵最接近人工智慧的機器。
中國室實驗 (The Chinese Room):1980年,加州柏克萊大學哲學系教授John Searles 提出所謂的中國室實驗,証明現代電腦的極限,即使通過杜寧測試也不一定就有智慧。中國室的理論根據是人類心智活動是相互影響的互動關係(brains cause minds),並證明只有程式規則並不能產生智慧,只有語言的文法不能產生語言的意義 (syntax doesn't suffice for semantics)。 中國室的實驗過程如下:假設一個不懂中文的美國人被關在一間叫中國室的房間,有一天他坐在房間悶得發慌,突然有一個人從門縫下傳給他一張用中文寫的問題, 面對一堆他不懂的符號,他什麼也不能做,突然他發現房間有一套用英文寫的參考書,書上有各種的解答中文的規則與指示,他就根據參考書的指示一步一步的做, 回答紙條上的問題。他把答案從門縫的另一端傳出去,第二天他又從門的另一邊接到一個問題,反正閒著沒事而參考書的指令寫的非常明確,讓他能夠輕鬆的回答每 天從門縫傳進來的問題,他就每天重覆完成這個工作。過了一段時間,門外的人不知道房間裡到底有什麼東西,但心想這個房間懂得中文,而且能夠用中文回答他所 有的問題,因此判定這個房間是有「智慧」的。但是門內的美國人每天只是照著指示作,他根本不知道問題到底是什麼?也不知道他的答案到底是什麼?
現在想像中國室是一部機器,參考書裡面寫的非常明確的指示,是一連串的電腦程式,那麼這一部機器經過上述的實驗,很顯然是通過了杜寧的人工智慧的測試,但 我們都知道這一間「中國室」表現的行為並沒有智慧存在。這個實驗的重點在於:置身「中國室」的人雖然通過測驗,但是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同樣的,通 過「杜林測試」的機器當然更不知道它在做什麼。Searle的結論:一部能通過杜林測試的機器,決不表示他有智慧或有意識。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