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une 25, 2008

七大革命 驅動未來 / 二○二五年大趨勢


作者:辜樹仁

出處:天下雜誌 第328期 2005/08/01 出刊

從現在到二○二五年,全球人類將共同面臨七項寧靜革命, 那些領域將起波瀾?那些變遷必須面對?


  美國華府著名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於兩年前發起了一項名為「七項革命」的大型研究計劃。將現在到二○二五年為止,全人類必須共同面臨的變化、挑戰及問題,整理歸納成七個 大趨勢。並運用各種統計數字,具體的呈現每一個問題與挑戰。
 這七項寧靜的革命,正在,也即將在人口、資源、科技、知識、經濟整合、衝突、組織治理等七大領域發生。

人口:分布不均、快速老化
 人口成長的問題已是老生常談,但究竟成長的速度有多快,也許很少人知道。
 目前,全球人口正以每小時八千七百人,每分鐘一四六人,每秒二.五人的速度增加。
 舉例來說,如果你預計花十五分鐘讀完本篇報導,當你閱讀完畢時,地球就多了二一九○人。聯合國統計,到了二○二五年,全球人口就會從今天的六十五億,增加到近八十億人。
 在這八十億人口當中,約會有八○%居住在支撐人口成長能力相對較弱的發展中及貧窮國家。如何照顧這些人,讓他們免於飢餓及疾病,是許多國家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
 這個現象也透露出另一個警訊:發展中國家的人口正在迅速增加,但已開發國家,因出生率持續下滑,人口成長率迅速降低。五十年前,全球人口最多的十二個國家中,有六個是已開發國家,今天只剩三個。(表一)
 到了二○二五年,至少會有三十三個國家的人口總數,少於今天。
 出生率降低也帶來了人口老化的問題。
 今天全球二十五歲以下的人口,幾乎佔了總人口數的一半。但是,去年美國及中國大陸粗出生率約只有一.四%,台灣、南韓、新加坡更只有一%,統統低於世代交替所需的二.二五%。
 聯合國預測,如果低出生率的現象持續不變,到了二○五○年,六十歲以上的人口,會是目前的兩倍,且老年人口也將首次超越年輕人口。(表二)

資源:不只短缺,更分配不均
 隨著人口不斷增加,糧食、能源、及水資源管理的問題,立即浮現。但可能與大部份人想法不同的是,最關鍵的問題並非資源短缺,而是資源分配。
 目前,世界上大概有八億人口生活在營養不足的狀態下。為了支撐二○二五年時的八十億人口,全球糧食生產量,必須在下一個三十年增加兩倍。(表三)
 雖然全球土地資源正在減少,但科技的進步,使糧食生產量不致成為一個嚴重的問題。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更平均的分配糧食,使目前如非洲等糧食短缺的地區,在未來也有足夠的供給。
 在能源供應方面,除了石油及發展替代能源等老問題外,發展中國家迅速增加的能源需求量,是比較令人關注的問題。
 從二○○○年至二○三○年,全球主要能源需求量的成長,會有超過六○%,來自以亞洲為主的開發中國家。這些國家的能源需求,佔全球總需求量的比重,會從目前的三○%,增加到四三%。其中,又以中國大陸迅速增加的能源需求量,最令世人矚目。
 在資源管理上,最嚴重的問題則是水資源短缺的挑戰。
 雖然地球表面有七○%為水所覆蓋,但人類可利用的淡水量只佔總水量的二.五%,其中更有四分之三儲存在南北極的冰帽中。
 今天,全球約有十七億人口沒有安全的飲用水,二十四億人缺乏適當的衛生設施。
 水資源也同樣面臨分配不均的問題。聯合國推算,西方國家一個馬桶沖水一次的水量,平均可以供給發展中國家一人一整天飲用、烹飪、及清洗的用水量。(表四)
 在水污染方面,現在全球每天約有二百萬噸的廢水被排放到河川、湖泊與溪流中。如果問題沒有改善,聯合國預測,到了二○二五年,我們會喪失比目前全球灌溉用水還多九倍的淡水量。使全球一半的人口面臨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其中更有十億人,會面臨絕對的缺水狀態。

科技:電腦、基因、奈米科技扮要角
 科技的持續創新,則為我們帶來了許多希望與機會。在所有的科技創新中,電腦、基因科技、與奈米科技(Nanotechnology)將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首先,電腦科技持續在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投下震撼彈。電腦處理資料的速度,是決定其應用範圍大小的關鍵。今天我們所使用電腦中的微處理器,資料處理速度是 一九七○年代電腦發展之初的十萬倍。假設進步的速度不變,預估三十年後,其速度也會再增加十萬倍,電腦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力就會更深入。
 其次,基因科技(Genomics)也為科學帶來許多突破性的發展。如複製動物的出現,及最近一兩年頗具爭議的幹細胞研究。尤其是在醫學上的應用,基因藥物與基因療法,大大增加人類對抗疾病的能力。
 《英國金融時報》曾估計,全球生技市場規模,會從二○○一年的二百五十億美元,增加到二○一五年的六百億美元。且利用生物及基因科技生產的藥品,也許會在二○二五年取代七○%的傳統藥品。(表五)
  第三,近兩年來的當紅炸子雞,奈米科技,則會為材料科學、化學與物理學帶來革命性的發展。人類製作材料的技術,將從改變原料的分子結構,進步到將原料的原 子結構,重新排列組合。這個技術將取代現有的產品製造程序,使其更精確、更便宜、更有彈性。也使產品更輕、更堅固、更有效率。
 看好奈米科技未來的發展潛力,至二○○三年為止,美國創投業已投資七.一億美元在奈米科技的研發工作上。

知識:無重量經濟時代
 科技的進步,增加了資訊流通的速度與範圍,縮小了人與人之間溝通的距離,使人類的未來增加了無限的可能性與機會。例如,一根有如頭髮般細小的光纖,可以在少於一秒的時間內,傳送《華爾街日報》從創刊至今每一期報紙的內容。
 為了掌握這些可能性與機會,知識的獲得,變得愈來愈重要。
 經濟學家過去將土地、勞工、資本,視為「生產三要素」。在「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將取代傳統的土地、勞工、資本,成為最關鍵的生產要素。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葛林斯班即指出,人類已經進入一個「無重量經濟時代」(Weightless economy)。知識與know how的重要性,將遠超過有形的物質。
 因為知識的重要,掌握知識的能力與速度,成為決定競爭力的關鍵。
 為了增加掌握知識的能力與速度,全球已有一百三十個國家,利用網路,提供五萬五千個遠距教學課程,未來還會繼續增加。
 也有愈來愈多企業,引進「企業數位學習」(corporate e-learning),以增加員工的競爭力。「企業數位學習」的市場規模,已從一九九八年的五.五億美元,增加到二○○三年的一一四億美元,成長率高達八三%。
 除了增加競爭力外,知識的無限傳播,已逐漸減少國與國之間的藩籬、重新定義社群、並促成新文化的形成。

經濟整合:貧富差距仍是大挑戰
 科技的進步,除了縮小溝通的距離,也增加了貨品與服務的跨界流通。使各國經濟逐漸融合為一體,形成了以下這個有趣的現象:
 一大清早,一位巴西人正在家裡煮咖啡。這部咖啡機所使用的電,是一家智利公司在烏拉圭的發電廠,利用阿根廷的天然氣發電,所供應的。這位巴西人吃完早餐後,開著一輛裝滿墨西哥汽油的福特汽車前去上班。而他工作所在地,是一家利用玻利維亞天然氣發電的加拿大工廠。
 根據聯合國的計算,經濟上的整合,已使全球生產力在過去二十五年,每年平均成長三.六%。也使開發中國家,只花了三十年的時間,就完成了過去已開發國家花一百年所創造的成就。
 世界銀行的報告也顯示,經濟對外開放的國家,每人GDP的成長,約比沒有對外開放的國家,高五%。
 雖然經濟整合帶來許多好處,但卻沒有縮小全球貧富差距。目前全世界最富有二二五人的財產總額,約等於全球最貧窮二十七億人一年的收入。與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一樣,全球貧富差距也是一個急待解決的問題。

衝突:不可測的恐怖攻擊當道
 炎熱的七月,英國倫敦與埃及,在兩週內相繼遭到恐怖攻擊,死亡人數超過一百人。包括英美在內的主要西方國家,事後紛紛升高了國內的反恐警戒,使得人民的日常生活受到了影響。
 這一連串的事件,再次證明恐怖主義已成為全人類必須共同面對的嚴峻挑戰。
 雖然全球發生大規模戰爭的機率已經微乎其微,但新型態的衝突,及小規模內戰(如巴爾幹半島地區及斯里蘭卡)次數的增加,仍然持續危害著世界和平。
 過去與現在的武裝衝突,最大的差別在於可以製造衝突、造成破壞的組織團體,不再限於國家,使我們進入「不對稱戰爭」(Asymmetric warfare)的時代。
 也就是說,較弱的組織或國家,不需要擁有與敵方對稱或一樣強大的武力,同樣可以造成對方極大的傷害。
 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近年來,中共人民解放軍也積極發展不對稱戰略,為了將來萬一因台灣問題,而與美國發生的軍事衝突做準備。
 這些新型態的衝突及內戰,因為國際法無法約束,再加上難以預測會在何時、何地、由誰引起何種型態的衝突,使其更加棘手。

組織治理:非政府組織重要性增加
 為了要面對以上六大趨勢所帶來的挑戰,從私人企業、政府、到國際組織,都面臨到重大的考驗,而這些組織的治理也就變得更重要。
 近年來「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所受到的重視,政府之間的串聯等,顯示出人類的組織為了因應未來的挑戰,都在進行調整與改進。
 其中,非政府組織(NGOs)角色的加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趨勢之一。
 聯合國的統計,全球有一五%的海外援助,是透過非政府組織來執行。一九九○年時,全球約有六千個國際非政府組織。到了今年,在聯合國登記有案的組織,已接近四萬個。這個數字還不包括各國國內的公民團體,由此可見非政府組織的蓬勃發展。

解決問題沒有停止的一天
 人口、資源、科技、知識、經濟整合、衝突、組織治理,這些主導未來二十五年全球發展的七大趨勢與挑戰,每一項都是環環相扣、互相影響的。
 每一個議題之中,也牽涉了極其龐雜的政治、軍事、經濟、社會議題,不是一朝一日就可以解決的。
 就如同「七項革命」研究計劃主持人艾瑞克.彼得森(Erik Peterson)所強調的,這是一個持續性的研究計劃,目的不是要立即提供解決的方案,而是指出問題與方向,讓大家集思廣益,共同為找到最好的答案而努力。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