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25, 2008

美國模式、日本模式還是中國模式

美國模式、日本模式還是中國模式
王佑曾報告中認為,台灣經濟成長將在一九八○年代達到高峰後,即開始穩定下降,「即使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期間也不例外」。面對未來的挑戰,台灣必須要有「爆發性成長」,才能夠停止這種經濟下降的趨勢。
【文/知識通訊評論】

七月初,成立至今八十年的中央研究院,舉行兩年一度的院士會議。本刊曾以社論呼籲中研院要關注文化啟蒙的問題,《中國時報》也刊出社論的要旨,引起在院士會議中的一些討論;李遠哲前院長在院士會中發言,關注焦點是院士選舉在地化是不是降低標準的問題,沒有觸及文化啟蒙的問題。

在院士會議的議程中,原就排定了由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名譽教授王佑曾院士就「台灣前瞻規劃」作主題演講,專長電腦資訊和信息通訊軟體科學理論的王佑曾,是美國工程學院院士,曾經擔任過美國總統白宮科技顧問室副主任,他在年前應聘領導一個核心智庫工作小組,實際就台灣的科技前瞻計劃進行研究。

王佑曾報告中認為,台灣經濟成長將在一九八○年代達到高峰後,即開始穩定下降,「即使高科技產業蓬勃發展期間也不例外」。面對未來的挑戰,台灣必須要有「爆發性成長」,才能夠停止這種經濟下降的趨勢。

王佑曾根據過去各國發展例子指出,要保持一定比例的經濟成長,除了有穩定的人口結構,還要有原創性的高科技產業與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這也才能促成國家的富足。他認為,台灣面對了不利的人口結構,要讓經濟保持一定比例成長,維持現有生活水準都不容易,更不要說提升經濟成長。因此提出了六項導向早期技術,以及兩項高附加價值的服務業,作為「台灣前瞻計劃」的起步。

在王佑曾報告後的討論中,與會的中央研究院院士,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提出了一些想法。他說這個計畫很好,也使他學到許多東西,不過這個計畫是過去政府開始的,現了台灣有了新的政府,未來幾年,台灣與大陸要有密切的關係,情勢會有不同,但是報告中對於這個發展,並沒有提出新的看法。

後來這個討論在《中國時報》有簡短的報導,報導中說楊振寧對於在院士會提出的台灣前瞻計劃發展方向,認為是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基礎上發展經濟與學術研究。他以為此法不可行,應該以東方文化作為發展的依據,就他觀察,日本以東方文化為基礎的結果是,其學術與科學成就並不亞於美國。

《中國時報》的報導也說,『但提出「台灣前瞻計劃」總主持人王佑曾院士不同意楊振寧說法。他舉數字反駁說,二次大戰以後,九成以上的新興產業都是美國創立的,因此美國那一套才是經濟與科學發展較好的方向。』

楊振寧當時特別強調的,是現今世界上的科技發展,有兩個成功的例子;那就是美國和日本,但是他認為這兩個國家的發展方向和過程完全不同,而許多人沒有注意到的,這是因為美國與日本的教育哲學完全不同的緣故。

在美國教育研究超過五十年,過去也多次提出他對這個問題看法的楊振寧認為,美國的教育對一般素質的人比較不注意,特別注意的是最優秀的人才,給予他們最好的發展條件,而美國過去的發展,又是大量由全世界吸收了最好的人才,因此有這樣成功的發展結果。

楊振寧以為,一般人提到學術的成功,常常指的是得諾貝爾獎之類,但是就一般教育對於國家的貢獻來講,日本由戰後發展到現今的這樣一個水準,可以說是驚人的成功。而這個成功道理的背後,與教育哲學有密切關係,他說這種東方文化的教育哲學,台灣與大陸和日本比較相近,與美國和西方模式大不相同,而這種教育哲學也不是幾天就能夠改變,如果不能了解這一點,就會要走錯路的道路。

楊振寧還提出來,如果看全世界的中學科學競賽,亞洲的成績普遍的要超過美國,他也以自己在這次院士會住處碰到的一個生命科學方面院士為例,這個台灣新竹中學畢業的院士告訴他,他們學校開同學會,其中科學方面成功的人比例很高,楊振寧說在美國的中學,很難找到有那麼高比例科學成功的畢業生。

其實這種對於教育所帶來貢獻的看法,楊振寧在中國大陸也提過。他曾經公開表示,中國大陸大學教育相當的成功,因為相對來說,一個北大和清華畢業的學生,對於中國的貢獻,要遠超過美國哈佛大學畢業生對於美國的貢獻。他也一再強調,得到像是諾貝爾獎或是數學費爾茲獎之類的科學大獎,其實對社會不是最重要的。

但是楊振寧的這種看法,在當今大陸對於自己教育文化極端不滿的氣氛下,並沒有得到普遍的支持,反倒是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大力批判大陸大學教育的論點,得到許多的共鳴。

在《中國時報》的報導中,也提到『針對楊振寧舉台灣的高中生畢業後,一旦日後成為成功人士,多熱中「參加同學會」,與老友重聚,西方則少見,並以此說明東西文化差異,王佑曾認為頗為荒繆且無科學根據。他說,與其問「為何美國成功人士不出席同學會?」,不如追究「為何那些人會在美國土地上成功?」,並詰問「為何他們在自己的國家無法成功?」』

其實王佑曾的論點,正是今年院士會中討論問題的癥結所在,也正是所謂文化啟蒙問題的癥結所在。用「那些人為何在美國會成功」,以及問「為什麼那些人在自己的國家無法成功」的思維,來認定只有美國那個標準是成功的,並且在思考經濟和學術教育發展時,都以美國的模式為標準,正是文化啟蒙問題的核心所在,也是過去許多作為造成問題的原因。

如果以文化傳統來看,台灣或是大陸過去學術發展的不夠成功,有歷史和經濟條件的因素,而面對未來學術和文化發展,考量文化啟蒙以及對自身環的貢獻,採取何種模式顯然是值得深究的問題。

【知識通訊評論月刊八月號第七十期,訂閱知識通訊評論電子版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