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29, 2008

年輕經濟學家不回家

台灣邊緣化危機浮現

年輕經濟學家不回家

作者:陳一姍

出處:天下雜誌 第404期 2008/08/27 出刊

外交孤立,經濟立國的台灣,即將進入一個沒有經濟學家諍言的年代。
他們為什麼不回家?這個家,為什麼不具吸引力?


 可以想像,缺了李登輝、郭婉容、孫震、邱正雄……這些名字的台灣經濟發展史嗎?曾經是台灣銀行業董事長、總經理、財金官員搖籃的台大經濟系,正面臨經濟學家青黃不接的窘況。
 在經建會主委陳添枝等四個教授借調,四位教授屆臨退休之後,台大經濟系專任教師將只剩下二十八人,是近十年來人數最少的時候。「會這樣是因為最近四年來,每年系上招聘的年輕經濟學家都不回來的關係,」曾任兩任系主任的台大經濟系教授劉錦添說。
 台大經濟系與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國內兩大頂尖經濟學院,最近這四年在國際人才競爭上一路挨打。每年發出四到五個教授聘書,最近四年,每年都只有一人到職。

五張聘書,一人到職
 前中研院經濟所所長管中閔形容,屢屢被欣賞的年輕經濟學家拋棄,就像一年要談五、六個戀愛,老是失戀,搞得他心力交瘁。「我的精神已經沒辦法負荷這些了,」他說,去年他卸任所長。
 新上任的所長彭信坤也直嚷嚷,這是他當所長最「辛苦」的事,因為不僅要時時「固樁」年輕經濟學家本人,還要時時固樁他們的「太太」,否則人隨時會跑掉。二○○二年還有四十三位經濟學家的中研院經濟所,現在只剩下三十五位。
 經濟學家為什麼不回來?三十四歲,台大經濟系、經研所畢業的徐敏鐘,拿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後,同時拿到中研院與台大經濟系的聘書。但最後,他卻選擇薪水兩倍、專門訓練日本文官的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我不是不愛台灣,很現實就是,沒有國際級的薪水,就不可能有國際級的研究機構。」他進一步解釋,「月薪六萬五,台北一個助理教授的薪水無法養一個家,但澳洲、日本的薪水可以。」
 徐敏鐘說,中研院與台大經濟系的要求高,鎖定的多半是美國前三十名經濟系的畢業生。這些年,能進到這些學校的台灣人本來就少,畢了業,這些人也多半能在國外找到工作。台灣的薪水又是亞洲最低,最後變成除非是家庭因素,否則年輕經濟學家不願意回台灣。除了他在日本,最近幾年,台灣培養、美國名校畢業的年輕經濟學家散布在美國、澳洲、香港、北京大學、甚至是廈門大學。
 近四年,由美國帶頭,亞洲各國競相提高給年輕經濟系教授的起薪,加上人口政策改變,大幅開放專業技術移民,把台灣遠遠拋在後頭。彭信坤說,十幾年前,他念完書,只有兩個選擇,一是留在美國,一是回台灣。但這幾年全球化的結果,年輕經濟學家的出路變廣了,首先是新加坡、香港向台灣培養出的經濟學家招手,五年前日本也修改移民法,三年前是澳洲,這一、兩年大陸也加入戰局。今年,就連韓國也開始招聘外國教授。
 在薪資方面,最近四年,由於美國經濟系畢業生出路變廣,大學部學生大量選擇經濟系課程,許多行業開始雇用經濟學博士作模型,經濟系教授的身價水漲船高。由美國帶頭,亞洲各國紛紛跟進。管中閔說,一九九四年新加坡經濟系教授起薪只比台灣多四成,去年已經變成三倍。「經濟學家被挖不是台灣特有的現象,香港科技大學也是被挖得亂七八糟,」他說。而香港薪水已是台灣二.五倍。

兩大學院出現退休潮
 經濟學界缺乏新血的問題,正慢慢侵蝕台灣學術研究與經濟政策品質。以陳博志等三位教授為首,今年起,台大經濟系進入退休潮。中研院預計於兩年後也會進入退休潮,目前五十歲以上教授人數高達十六人,佔整所的一半。
 「更重要的是,台灣與國際最新經濟思潮的正向循環被截斷了,」管中閔憂心忡忡。國際經濟思潮主流一向由美國頂尖經濟系決定,台灣現在的問題是,學生進不去,進去了也不願回來,「台灣在這些頂尖大學裡沒有人,沒有橫向聯繫;頂尖大學畢業生不回來,沒有縱向聯繫,五到十年後,沒有人帶進最新的思潮,台灣會被孤立。」中研院與台大、清華大學經濟系,是台灣少數會到美國市場找人的學校。
 管中閔憂心地說,台灣現在五年五百億的錢,研發新制度,得利者都是資深的教授,鮮少針對年輕學者。各系所間走的是齊頭式平等,經濟系與文史科系起薪都一樣,完全不考慮人力市場的供需,也不考慮國外競爭。「為了競爭,美國給一個年輕教授的薪水可以高於資深副教授,台灣敢不敢信任主事者的判斷?能不能給主事者彈性?」他問。
 經濟學界老是自嘲,十個經濟學家總有十一個意見。問題是,如果連十個經濟學家都湊不齊呢?經濟立國的台灣,能夠沒有經濟學家嗎?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