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 2008

台灣 MBA教育 大破才能大立


《金融時報》2008年MBA、EMBA全球排名公布,台灣有三個EMBA上榜,成績亮眼。不過,一般公認評價一所管理學院好壞的MBA排名,台灣卻榜上無名。這不是因為台灣管理學院不好,而是台灣根本沒有MBA。

大陸管理學院只有中歐差強人意,不過這次MBA排名,中歐拿下第11、香港科技大學第17、上海交大第41。入榜的EMBA更多。港科大第二、外資的華盛頓大學第八、香港中文大學第11、中歐第23、香港中大與北卡大學等校的聯合學程第27、外資的西安大略大學第31、同濟大學第37、外資的亞利桑納州立大學第42。

發展的關鍵…不要管太多

不管EMBA、MBA,大陸都大有長進,這無疑是台灣管理教育的「顯」憂。一國的經濟發展,甚至社會公平正義、商業倫理的深耕,繫於管理人才的培育。MBA教育的缺乏,對國家的傷害不言可喻。

其實,健全MBA教育並非難事,關鍵在於「不管」。在美國,姑且不論私校,連許多州立大學管理學院開始脫離州政府的預算,也因此脫離州政府的官僚掣肘。全美排名第12的北卡MBA不拿州政府一毛錢,排名16的印第安納只有極小部分預算來自州政府 。

撇開州政府的控制,MBA學程才能放眼世界,營造特色,不過代價是自籌經費。目前印大一年學費約2.5萬美元,北卡則在4.2萬美元之譜。但在20年前,這兩個MBA學程被公認為物美價廉。這證明物美與價廉不可能並存,在激烈的MBA排名競爭之下,想要維繫排名,只有提高學費。

校友捐款是另一個經費來源,因此歐美管理學院設有許多台灣聞所未聞的職務,如專職校友關係的副院長。

建多元特色…研究非唯一

MBA教育另外一個關鍵是學生來源。台灣EMBA招生的是高階主管,但現在該念EMBA的高階主管都念了,但另方面,需要嚴謹專業訓練、多元化環境成長的中低階主管,或想從事職涯轉型的非商管背景人才,卻沒有適當的學習管道。問題就出在台灣沒有以工作經驗為入學必要條件、但不以考試為條件的MBA。台灣的專班和研究所不是局限於特殊領域,就是全然研究導向。在歐美為主體的MBA教育,成了真空地帶。

《金融時報》此次排名的另一特色,是許多研究二流的學校,卻名列前茅。如法國HEC的EMBA高居世界第三、MBA排名第18。更顯眼的是ESCP-EAP,研究排名第93,EMBA排名卻高居第19。不被視為研究型大學的美國雷鳥商學院,EMBA排名23、MBA排名61。

這顯示,研究絕對重要,但對管理學院排名,絕非充分條件。研究水平稍差的學校,可以靠其他特色彌補。除了教學品質、軟硬體設備,國際交流、校友關係、企業發展、就業輔導等,都是一流商學院不可或缺的要素。

打破專班制…取消入學考

師資待遇也影響MBA教育甚鉅。哈佛大學不願商學院的銅臭沾染學風,另闢「士兵場」,但現今歐美沒有一所大學否認商學院是學校的經濟命脈。商學院與其他學院良性互動,是高品質研究的基礎,因此各個管院對於教師徵聘不敢掉以輕心,而且提供足夠的誘因。

美國會計、財務教授起薪12到15萬美元;募不到合適對象,寧願不招。當前台灣各個學院教師薪水一樣,按照公務員比敘;一有缺額,一律補足。此一事實就足以說明管理教育的瓶頸。

事實上,專班學生也發現,MBA的多元課程,比起專班的全必修課程更具吸引力。

就國內的發展來看,MBA應立即開放。首先打破當前的專班制度,並且廢除論文、取消考試入學。考慮權力問題,仍可由各系自行招生,但所有學生自由選課。如此一來就相當接近歐美MBA,並且可以整合資源,創造綜效。

附帶一提的是,歐美以全學院支持的MBA,與台灣企管研究所自行招生的碩士專班,本質上截然不同,不可混為一談。

(作者是中央大學管理學院國際中心主任)

【2008/11/30 經濟日報】http://udn.com/ 

No comments: